之前如果谁说什么周末的午后,泡上一杯茶,在洒满阳光的客厅里,读一本书是多么多么高级的享受,我都认为那是在装X。
所以我向来不是爱读书的人。后来自己有孩子了,总觉得自己和老公好歹是个大学老师,总奢望着好好经营会有点书香门第的味道。说直白点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不爱读书会觉得很丢人,让别人知道我这样的大学老师不爱读书也很让人鄙视。
虽说有这种虚荣,但还是踏不下心来读的。
一是不知道读什么。读名著吧,总感觉是和现实世界没啥关联。除了名著之外,我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值得读的书了。
二是不知道怎么读。当时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如何读书的。就觉得读书要么跟读语文课本似的要死扣,要么就跟读英文阅读理解似的要以做题为目标(然而正常的书是没有题的),要么就跟读文献似的,目的是做自己的实验或写自己的文章。
后来接触了“逻辑思维”,买了两个版本的书,第一本是觉得有意思,第二本觉得很平淡,兴趣没那么浓厚了。
再后来在“得到”这个app上,接触到了李笑来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中,给我的第一个触动是“只字不差地阅读”(后来发现正确的版本是: 只字不差的完整阅读能力)能力的重要性。
在这个基础上才慢慢有了差不多正确的方法,也随之有了读书的方向。但是,我依然很难完整地读完一整本书。就连李笑来的《做时间的朋友》,我也只读了一半的样子。
后来买了心理学书籍《为何家会伤人》和《为何爱会伤人》。第一本基本读完了,发现了好多重复内容,于是第二本基本上没翻。
后来买了《穷查理宝典》的那两本,读是读完了,没在书上记笔记,但会把触动特别强烈的部分写成007的作业。但是读这两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读书真正的重要之处不在于装X,不在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在于增长用处巨大的知识。
再后来,在我给我营造自己爱读书的时候开始读小说了,才发现自己是可以读完一整本书的。最开始读完的是《三体》那三本,后来是家里老公囤了好久但依然没开封的好多本“茅盾文学奖”作品。
这些都读得非常快,甚至三四个小时就能读完一本,完全停不下来。读完感觉畅快淋漓,是一种享受,感觉自己不再是行尸走肉了。
再后来,在“得到”上买的另外一本《知识大迁移》十分喜欢。因为这跟读科技文献的感觉很像,到这本书的内容却是比文献内容要有意思好多。我在书上做了好多笔记,每章基本都有总结,甚至还学到了科研思维,简直不要太棒。
后来买的《人类简史》和《时间简史》本来是给老爹看得。但又觉得自己会看得比较快,就先下手了。但没看多少,就以“写论文更重要”为由扔到一边去了。
直到最近,又被李笑来的《韭菜的自我修养》种草了。书买到后发现,哇,我喜欢。不光是内容,还有每页大面积的留白。于是开始了认真阅读,并记笔记。这是终于发现当时李笑来强调的是“只字不差的完整阅读能力”,而我丢掉了“完整”这两个字,怪不得我好多时候都不能完整地把一本书读完。
现在,我觉得在满是玩具和杂物的沙发上,左推推右推推,推出个自己坐的地方,拿书读起来,只要孩子不要夺书夺笔太频繁,我就觉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