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次应该是我第5次还是第6次读了。分别在20岁和30岁的年龄段,未走入社会与经历过一些世事后读,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自己2022年的flag中,希望自己每个月都能够坚持读一本书,然后进行输出。
整本书读过,受益匪浅,有一种思想被洗刷的感觉,也难怪俗话说,“书要向后翻,人要向前走。”
下面两句话大概可以概括我从书中获取到的收获:
1)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通过不断的实践与自我成长,最终内化成自己的习惯。
2)刺激与回应之间有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一、关于原则、实践、价值观、习惯
实践是个别的、具体的;原则是深刻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原则的适用面很广。
如果我们能把原则内化为习惯,就能够用不同的实践方法应对任何局面。
如果说,原则是地域,那么价值观就是地图。(一帮盗匪可以有相同的价值观,但却违背了良善的原则);
书中对于习惯的定义,是“知识”、“技巧”与“意愿” 相互交织的结果。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二、关于变化与原则
我们的问题和痛苦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日趋严峻。而它们的解决之道,一直而且永远都建立在普遍、永恒、不证自明的原则之上。这些原则亲历了人类历史的每一个持久繁荣的社会。
我对生命的一种最深刻的感悟就是:要完成最渴望的目标,战胜最艰巨的挑战,你必须发掘并应用一些原则或自然法则,因为他们恰好左右着你苦苦期待的成功。
如何应用一个原理,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人独一无二的优势、天赋和创造力,但最根本的是,任何努力的成功,都离不开恰到好处并游刃有余的应用某些原则,这些原则对成功而言都不可或缺。
而实际上,这些强调原则的解决办法,与我们流行文化的通行惯例和思维定式大相径庭。😔
三、关于独立、互赖合作与双赢
我们的文化通常会教导人们要独立、独立、再独立。独立是一种重要的。甚至带有决定性的价值观和成就观,而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赖的社会中,最辉煌的成就要靠互赖和合作才能成就,远远不是个人能力可企及的。
然而,现代社会,太多的人饱受恐惧感的折磨。他们恐惧将来,恐惧失业,恐惧无力养家。无论在工作时,还是回到家中,都倾向于零风险的生活,并逃避与他们互相依赖与合作。
真正的大事业,通常只会由思维开阔、内涵丰富的头脑,经由忘我的合作精神——互敬和双赢——取得。
思维方式、价值观、动机、目标等的不同,会带来很多分歧和冲突,而面对这些分歧和冲突,社会倾向于用竞争的方法来解决,强调“全力以赴、赢得胜利”。尽管会巧妙的利用某些“折衷”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彼此都能接受的程度上互相妥协,但结局通常是双方失望而归。这些分歧驱使人们机械的、平均化的接纳双方仅有的共同特征,人们没能充分利用创造性合作,找到比任何一方的最初的解决办法都好的解决办法,这真的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四、关于现在与未来的平衡
或许你轻而易举完成了季度目标,但问题的关键是,你是否做了必要的投入和准备,以保证今后1年、5年甚至10年都能继续保持并不断提升这种成功?前者满足今天的需求,后者满足投资并提高竞争力,以取得将来持久成功的需求。
我们越来越陷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能自拔,而把健康、家庭、品德以及许多重要的事情放在了小事之后,舍本逐末。可事实上,心灵的平和与宁静远非一些技巧所能带来的,而是取决于人们是否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否懂得轻重缓急,并能抓住生活的重点,客观的面对现实。
五、关于人的本质模型
人的本质是四维的--身体、精神、智力、情感/社会。
请你不仅要把人类的普遍苦难铭记于心,也要把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磨难牢记于心。你会发现,流行文化提倡的方法和永恒的、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原则性很强的方法的差距将渐行渐远。
凡是秉持自己的信念而活,就能产生自尊自重与自制力,且内心平和。你会以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而不是旁人的好恶或者与别人比较的结果,来衡量自己。这时候,事情对错与别人是否发现无关。
六、7个习惯的联系脑图
七、个人领域的成功
什么叫习惯:知识、技巧、意愿的结合体;
习惯1: 积极主动
- 是在刺激与反应中间,其实存在巨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叫做“选择”;真正积极而主动的人,不要轻易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
- 主动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影响圈而不是关注圈;
- 这个习惯让你能够大声宣布:“虽然这是我从小见惯了的事情,整个社会也都这样。但这样根本就行不通,我不喜欢这种没有任何实际效果的解决办法,我能够改变它。
当你有着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的时候,选择的空间会比别人大很多。
积极主动的模式图:
实践指南:在影响圈中做事,不要过于将精力放在关注圈中。(不如好好读两本书、提升下自己)
反面:人生中的“追蛇” 事件;由于不喜欢某个老师而不去学习;
相关推荐:《活出生命的意义》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作为人,你拥有选择的自由。
基因决定论、心理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责任向外推。
积极主动的语言:
实践原则:
尽可能把精力投放到影响圈内,从各种小事开始,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学会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而不是一心挑错;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事端。
摘抄:
- “除非你愿意,否则没有人能伤害你” :伤害我们的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遭遇的回应。尽管这些事的却会让人身心受创或者经济受损,但是品德和本性完全可以不受影响。
-
弗兰克尔曾指出有三种主要的价值观:
逆境往往能激发思维转换,使人以全新的观点看待世界、自己与他人,审视生命的意义,进来思考应该如何回应。这种更宽广的视角反映的就是可以提升和激励所有人的态度价值观。
(对尚处于情绪依赖阶段的人,不必期望太高。但至少可创造有利的氛围,逐渐培养他的责任感)
习惯2:以终为始(以原则为中心,拥有自己的使命宣言)
你希望自己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离开这个世界?
你自己的基本的原则、使命与方向究竟是什么?
我们应该以什么为中心?不要以片面的事情(工作、事业、家庭、考大学)为中心,要以原则为中心。
成长的心态,而非成功的心态;(成长是真正的修心、修原则)
最有效的办法:
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学或者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说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贡献和成就)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具体内容因人而异。
我们是在发现而不是发明自己的人生使命。大多数人都具备良知与理智,足以发现个人的特长与使命。
制订个人使命宣言必须从影响圈的核心开始,基本的思维定式在这里,即我们用来观察世界的透镜。
通过核心确定自己的愿景和价值观;
利用自我意识检查我们的地图或思维定式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基于正确的原则;
利用良知作为罗盘来审视我们独特的聪明才智和贡献手段。
利用想象力制订我们所渴求的人生目标,确定奋斗的方向和目的;
搜罗使命宣言的素材。
当我们专注于提升这个核心并取得丰硕成果的生活,影响圈就会被扩大,这是最高水平的产能,会有力提高我们在生活领域的效能。这个核心还是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这四者的成熟程度,它们之间的平衡、协调和整合的情况,它们对生活各方面的积极影响,都取决于你的基本思维定式。
识别自己的生活中心
根据研究显示,人的大脑可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脑主司逻辑思考与语言能力,右脑职掌创造力与直觉。左脑处理文字,右脑擅长处理图像,左脑重局部与分析,右脑重整理与整合。
我们越是开发右脑的功能,就越能通过心灵演练和综合能力,跨越时空障碍对人生目标做全盘考量与规划。拓宽思路和心灵演练 就是开发右脑的两个途径。
有时候,人会因为外界刺激或意外打击而从左脑思维变成右脑思维。(积极主动者不需要这种刺激,就能拓宽思路,自觉转换思维定式)
智慧与力量
王阳明:一切都是以心为本(以原则为中心)
相关推荐:《原则》、《穷查理芒格》
习惯3: 要事第一
习惯3 是 习惯1 与 习惯2 的具体实践。
八、公共领域的成功
道1:关于情感账户(Emotional Bank Account)
越是持久的关系,越需要不断储蓄。如果我们情感账户储蓄充足,信用就不再是问题,已有的投入让我们相知相敬,我们可以全身贯注于问题本身,而非彼此的性格或者立场。你对双赢的态度越坚持、越真诚、越积极、越投入,你对他人的影响就越大。这是对人际领导能力的真正考验。
但沉溺于输/赢、拒绝双赢的人大有人在,这时候请记住,好聚好散也是一种选择,有时候也可以选择双赢的较低形式---妥协。没有双赢人格和双赢关系作为后盾,双赢形同虚设。
习惯4: 双赢思维
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的损失。当你超越环境、态度和行为,将触角探到自己的内心,会发现双赢和所有其他正确的原则一样,本就深植于我们的生活中。
前提:建立双赢关系(「情感账户」中要有足够的互信)
实践指南:如果不能达成双赢,我们宁肯选择不合作(不合作也是一种双赢的结果,至少我们没有投入更多的成本,浪费更多的精力)。
相关推荐:《第三选择》 -史蒂芬科维 晚年写的(核心是如何达成双赢);
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是人际交往中的六种模式之一:
最好的选择,需要视情况而定,关键在于人情形势,不要教条的把某一种模式应用于每一种情况。
ps:在相互依赖的环境里,任何非双赢的解决方案都不是最好的,因为它们终将对长远的关系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利影响,必须慎重对待这些影响的代价。
如何达到互利双赢的境界?
要达到互利的境界,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及与人为善的胸襟,尤其与损人利己者相处更得这样。培养这方面的修养,少不了过人的见地、积极主动的精神,并且以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作为基础。
以双赢品德为基础,我们才能建立和维护双赢关系。双赢的精髓就是信用,即情感账户。没有信用,我们最多只能妥协,缺乏信用,我们就无法开诚布公,彼此学习,互相交流和发挥创造性。
如果情感账户储蓄充足,信用就不再是问题,已有的投入让我们相知相敬,我们可以全身关注于问题本身,而不是性格或者立场。
你对双赢的态度越坚持,越真诚,越积极,越投入,你对他人的影响力就越大。只有真诚的感情投资,才能帮助实现双赢。
双赢品德的三个基本特征
诚信: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明确的价值观,能积极主动地以此为核心安排活动,信守承诺,就能够逐渐培养起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志。
成熟: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是成熟的重要标志。“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如果足够成熟,我们就会乐于聆听,善于沟通并用于面对。
知足:相信资源充足,人人有份。见不得别人好,是因为“匮乏心态”作祟。当你超越环境、态度和行为,将触角探到自己的内心,会发现双赢和所有其他正确原则一样,本就深植于我们的生活中。
如何建立双赢过程?
1)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理解的更透彻。
2)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而非立场)
3)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4)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途径。
习惯5: 知彼解己
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沟通学原理:“3秒钟思维”,一般人在倾听他人谈话的时候,3秒钟之内就会回应。
实践指南:要移情式倾听,相反的是(自传式回应)
关于移情式倾听(包括四个阶段)
1)是复述语句,使人能够专业的聆听。
2)加入解释,用自己的语句表达,左脑思维。
3)掺入个人的感觉,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右脑发挥作用。
4)要加以解释,又带有感情,左右脑并用。
运用这四个阶段,能够帮助自己了解对方,也能帮助对方认清自己,勇于表达。
关于自传式回应:无论对方说什么,我脑子里想的都是我的自传,都是我应该怎么回应,自传式回应的表现有
1)价值判断,如:“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水平太低了”;
2)追根究底,如:“那是怎么回事?我估计是你小时候童年受过苦,感情受过伤。。。”
3)好为人师,如:“你应该,你为什么不试试那个。。。”
4)自以为是,以自己的忠告,提供经验
结果:经常带给大家很大的压力。
**相关推荐:《领导力》: 反映情感是移情式的聆听,说出对方的感受,不用去评判
习惯6: 统合综效
尊重差异,
习惯7: 不断更新(螺旋式上升)
四种方面的更新与成长
身体、精神、智力层面与 习惯1、2、3 密切相关,主要围绕着个人的愿景,自我领导和自我管理的原则。而社会/情感层面的重点则是习惯5、6、7,围绕着人际领导、移情交流和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实践指南:学习、实践、坚持(内化成为自己的血液)
八、中西思想的相同点:
孔子: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积极主动)
史铁生说:“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以终为始)
与其卯足劲与他人争对错拼输赢,不如静下心来,向内审视自己,向外精进自己,向前成就自己。
左宗棠有句名言:“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意思是,做人要有扩大眼界,放平姿态,才能行稳致远。
王阳明:“本自具足,不假外求”
其他笔记与摘抄
**在关系和气氛紧张的时刻,教导会被视为一种评判与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