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老妈通电话的时候老妈说我家那个租客问老妈,当初我爷爷从山东过来是不是因为太穷了?老妈说“我说,不是啊,人家祖上可是做官的,家谱上的老祖宗还穿着官袍呢!”呵呵,看来老妈还挺维护这个家的。
其实呢,爷爷兄弟俩当初来东北这边,还真是那时山东日子不好过。不过我们祖上做官也是真的,原本我们是不太知道这些的。其实父母也不太知道这些,爷爷只是个沉默寡言的普通农人,有些事爷爷不说别人怎么可能知道。
老妈之所以知道这件事,还是很多年以前北京一个分支追根溯源找到爷爷,原因是因为他家孩子取名字时用了祖先的字。原本是不知道的,否则谁敢犯这忌讳啊。后来孩子哭闹,身体不好,去医院也查不出毛病,病急乱投医找了看事儿的(我们这边的叫法)给看了一下儿。人家告诉他,孩子名字里用了祖先名字的一个字。
他家便打听着从北京找到山东,最后连我们这个小山村都一路寻了过来。那时我们还小,父母也不知道家里还有家谱。那家人跟爷爷说了来龙去脉,爷爷才从箱子里翻出家谱。那人细细查对,果然是孩子名字用了先祖名讳的一个字。那人抄录了一份家谱千恩万谢的走了,从那以后父母才知道爷爷收着一份家谱。不过也仅此而已,爷爷并没有供奉,家谱仍一直放在箱子里。
多年以后,三叔家弟弟二胎生了个儿子,孩子哪都好就是一到晚上就哭。后来不知谁说的让把家谱拿出来供上,年节要香火供奉(那时爷爷已经去世了)。三叔便要了家谱供奉在一间单独的屋子里,于是那时起我们春节去给叔叔婶子拜年再不能见了面就拜年,要先恭恭敬敬拜过家谱,上了香,再给叔婶拜年。我那侄儿不知是不是真的因为供了家谱,后来真的不哭不闹了,而且也不会生病。
我家家谱不是书本形式的,而是由细竹片编织的类似一副字画那种。最上面的是先祖的画像,一身官袍正襟危坐,看着很是威严。别人有没有这样仔细看过我也不知道,妹妹好像有些怕,每次上了香就匆匆出去。我则是好奇心特别重那种人,初次上香,上完香也没马上出去,而是站那从上到下看了半天。到我这一辈已经是第15代了,那么多人让我都记住是不可能的,不过我还是记下了先祖的名讳。
昨天跟老妈说起这事儿,老妈说“看官服应该是清朝的官儿,也不知道是多大的官儿。”我说“嗯,是穿的清朝官服,就知道当年我们祖先在旗,别的还真不知道。”是啊,都几百年前的事了,除了家谱似乎也没有什么家族史之类的书籍,文字,能够让我们了解一下儿这几百年间先祖的子孙后代都经历了什么!
呵呵,挂了电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百度了一下儿先祖的名讳,加了清朝官员在前面。不然几百年里还不知道有没有跟先祖同名同姓的呢!别说,还真找到一个清代的官员与先祖同名,而且官居高位。我吐吐舌,也没个历史可考,也不知道那人是不是先祖。原本就没想过能查到什么,如今查出清朝还真有这么个官员倒是有些意外。
不管怎样,先祖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如今的我们都平平淡淡的生活着。搬出来后已经有几年没有回去了,也再没拜过家谱。春节期间我还是会想起那古旧的家谱,还有家谱上那个威严的老人,还有下面一个个分支,再分支……直到最下面开始出现我熟悉的人,有爷爷,有大伯,不知道如今是不是也加了四叔上去。
荣耀也罢,平淡也罢,又有谁逃得过生死,又有谁能将一份荣耀一直延续下去!那份家谱我只记下了先祖的名讳,这个不能不知道,那是家族的根基,是这个家族的起源。而我最不想看到的是爷爷跟大伯的名字,因为他们都是我最亲近的人。而他们的名字留在家谱上也意味着他们已经离开了我们!或许这份家谱还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或许有一天爷爷的名字也不再有人熟悉,就像我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内心毫无波澜一般!
我记得叔伯,记得爷爷,父亲记得爷爷,记得太爷爷,爷爷记着太爷爷……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是一辈子,真正的死亡是这世间再没人记得有这样一个人曾经来过!而家谱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似乎提醒着某段时间里有那么一个人曾经鲜活的过了一生,留下了几个儿孙,他的儿孙又留下了几个儿孙,循环往复,绵延不绝,这或许就是立家谱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