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年九月就要小学了,最近一直在关注幼小衔接的内容。
在上一篇我们说到学校开展的幼升小讲座,讲的更多的是语文方面的学习,那么今天分享的是在另外一个幼升小微信群里,专业老师关于小学阶段数学规划的讲座。
划重点归纳:
在幼升小阶段,大家需要做的在数学上的准备工作,并不是大量的计算和枯燥的口算练习。而是开始,最根本的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上海的很多名校面试的题目就不再是基础的口算解题和100以内的计算能力,他们更看重的是孩子,更长远的学习能力,比如说逻辑思维,图形归纳,排列规律组合。这些都是偏向计算能力之外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
这也是源于数学的从易到难的渐进规律,不是一口气学会所有的知识就是好,孩子能不能理解,并且在生活中加以运用,这才是现在考官和老师最乐于看到的。
太早学太多的知识其实对孩子未必有好处。
怎么样是属于有数学天赋?
第一必须有好奇心。
第二得有长时间思考和专注思考的能力。
第三得有比较强的逻辑能力。
第四要有自己的想法。
无论如何我一定会把有好奇心放在第一条,只有一个有好奇心的人,他才会,主动的、努力的从周围接触、吸收各种的知识,他才会努力的想要知道、想要学,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这种培养就需要父母在生活中,陪着孩子一起思考,或者给他展示出,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和你对这个疑问思考的过程,推理出事件发展的过程。)
在三岁到六岁之间,是孩子的一个“所谓的10万个为什么阶段”,这时候的孩子是问题多的要死,但事实上这是最好的时候。
(比如孩子在玩折纸的时候随口问我,妈妈,折纸是谁最先发现的呢?我真的不知道折纸到底是谁先开始的,但我把他的问题换了一个方向,我问他那你觉得折纸的纸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于是我开始花了5分钟,跟他讲找几千年前埃及人,发明了莎草纸,到西方人最早用的羊皮纸,再到中国,几千年前没有纸的时候用的竹简再到2000年前,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最后回答这个问题,我所知道的折纸,最开始是日本人先流行出来的一种折纸的游戏……)
所以仅仅有好奇心也是不够的,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为什么其实都是我们引导孩子的最佳的时期,经历过一个这样的过程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好奇心不但得到了保护,而且他还可以和父母一起探讨为什么、一起思考的时候,这就锻炼了他的思维能力,养成了他的思维习惯。
这种学习习惯并不只是在数学上面,只是数学更需要严谨的逻辑分析,但是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需要。他们对“未知”的好奇,这点对于思维方面,对于“想要知道为什么”的这种兴趣,才是我们最重要要培养的。
从小培养图感和空间感
孩子在最初阶段要多培养图形和空间感。尤其是空间感,孩子到了10岁以后,就很难再成长,所以在他比较小的时候就应该得到重视。
培养图形感和空间感,最方便的就是孩子日常的玩具,平面图形可以用七巧板或者木头积木片能拼搭出各种花样。
而立体图形,更加推荐磁力片,磁力棒和立方体积木。
这对锻炼空间感是很有帮助的。一些天赋比较好的孩子,会把磁力棒搭成一个现成的、比较喜欢的形状摆在那里。
空间感强的孩子一般会搭出一个比较有规则的、立体图形摆在那边儿。
(我给孩子买磁力片比较早,但是在前几年一直都没有拿出来玩,有拿出来玩,也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平面的摆在那里,但是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孩子忽然开始把它拼成一些有立体感的图形,甚至很多他见过的,三棱锥,四棱锥,长方体之类的组合。)
还有搭积木,限制越少的积木对孩子的作用越大。乐高怎么搭、搭成什么样子,都有固定的搭配的。
我们更加推荐设计空间,更大的普通积木,还是可以自由的拼搭与他的想象力,作为蓝图,橡皮泥也是一个不错的锻炼,作为动手能力和空间感的培养。同时也能锻炼孩子的想象力。
平时在游戏中多加入逻辑游戏和思维游戏,比如数独之类的。
小学阶段校内数学规划
根据我们的教学大纲,小学校内一年级学加减法,二年级开始乘除法,三年级就开始引入“单位”、“估值”。
所以一二年级还是以思维训练为主,这个时候所有的知识点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数学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学科,单纯的一个数字,就可能有多种的变化,它可以代表数量,可以代表高度,可以代表重量,而在解题的过程中,让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得出一样的答案,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思维的模式。
低年级数学:兴趣第一,思维先行
很多家长培养孩子数学总是会想超前一点,节约一点,以后学习的时间。确实也有对数学比较超前的,可以在幼儿园之前,就能把小学的基本数学知识都学懂。
但是,我们做家长的,还是要记住一点:孩子的成长不是打网游练号,总是有他的生长规律。人在走之前总是要爬,不能说早晚要走,我们就别爬了吧。所以,我的观点是,小学数学还还是要兴趣第一。
现在家长的误区,总是会把数学和计算,联系在一起,反而让很多孩子,缺少了学习让他感兴趣的东西。如果孩子很早就能接触设计的比较有趣味的思维类的练习,他们也能很快的爱上数学。
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就是充满好奇心和探索心的。
所以,当我们在安排孩子的学习的时候,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任何单纯以一场考试为目标的学习都是不靠谱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而绝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让孩子有兴趣学习,远比被逼迫的更高效。
那么思维先行又是指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拘泥于最后的答案,而是更需要看到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深度。
同样是解题,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到达最后答案的过程有多种多样的变化。
比如最简单的算数题:10-2=?
你可以教孩子,想想看,2差多少?到10,想到了凑10法的2和8凑成10,答案就是8。
也可以教孩子,十往后数两个,10,9,8,结果是8。
启发孩子不要只是用一个方法来解题,而是最开始就让他知道结果虽然是一样的,但是通往结果的过程却有多种道路。
出现的问题会是这样的表现:
学过:前两天刚学过,今天忘了;
学会:学过的会做,题目一变就不会,大多数孩子都卡在这一关;
学懂:真正把学到的知识转为了内动力,孩子愿意主动去学习。如何能判断孩子是不是有这个内动力?这样的孩子,当难题出现的时候,是越难越兴奋,愿意花十几二十分钟去思考,而不是直接放弃。
这种思考的时间,不是奢侈和浪费,哪怕做不出,也是有价值的。
(对于超过孩子现在阶段的难题,我有一种想法是适当的降低难度,让孩子一层一层的找到答案。家长不要先告诉孩子解题的思路和答案,而是先给他一点点的提示,或者把问题分成几层,一步一步的的推理出来。)
打好一二年级的基础,除了思维外,还有一样东西是必须要搞定的——计算。
计算的话,没办法只有一个字“练”,这是件很辛苦的事,但是这是必须付出的。千万不要想着走一些弯路,比如说去学一些莫名其妙的速算,因为速算有两种,我们数学里面的速算其实是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比如19乘21,我知我用平方差公式(20-1)×(20+1)=20×20-1=400-1=399这是我们数学的速算。
可是还有《最强大脑》里面的那种速算,那种是非数学的。他的运算法则都和我们数学不一样,学了这个很有可能孩子基础的运算逻辑都被打乱了。
(在这里吐个槽,我对很流行的珠心算,手指算,也抱有这样子的态度,看过珠心算的启蒙动画,觉得就是用一堆的口诀让孩子记住答案,和正常小学教的破10法,凑10法,是完全两种不同的体系。)
在一二年级的时候还可以给孩子多练练“24点”。24点是在学数论之前培养孩子数感最好的一个工具,24点很简单,不需要任何工具,只要孩子加减乘除都会之后走在马路上开过去一辆车,看着背后车牌号最后四位是哪四个数字就能开始算。
所以,现在的校内数学并不难,主要重点在计算。计算能力如何提高?我认为只有大量练习,并且,计算能力的提高必然可以解决粗心的问题,粗心的本质就是计算能力不到家。
我看到很多妈妈,现在喜欢每天打卡记录孩子学了多少东西,其实不妨把步子放慢点,不要太在意孩子今天做了几道题,而是这一道题做到什么程度。学会把一道题讲深,让孩子看到题目的变形会做,甚至还会给家长出题。
如果家长愿意把时间花在这上面,孩子也会明白,家长在意的不是做题目的数量,而是他真正思考的能力。
以上就是幼升小群内讲座的大概内容,字数非常多有节选。把最相关的一二年级的内容挑出来记录,希望对马上就要幼升小的家长有所帮助。
其实这种数学规划在儿童比较小的时候,如果父母就能用游戏和练习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激发出孩子对数学的兴趣,那么,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希望大家都能早早作出准备,让孩子真正的安然度过幼小衔接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