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纷飞,子弹不长眼,哪怕手持枪支,一身盔甲,挤于茫茫人群中,不安与惶恐也依旧未离半寸。相反,倒是凝聚于心间,悬挂于未知的头顶,久积难熬。哪怕是鹅黄的船灯照耀,面容娇好的女士递来的美味的面包,四方幽深的船体依旧撕咬着紧绷的神经。我承认,我的懦弱,我的无力,可我只想活下去,想回家,哪怕未戴荣光。我想再嗅一嗅故乡的麦田香,再听一听街坊阿妈问候时大大咧咧的语气,再看一看那些自己曾经习以为常的小物件…
食完晚饭,闲步几街,与妹去电影院观赏了这部由诺兰持刀的电影《敦刻尔克》Dunkirk,起初对于这段历史我并不甚熟悉,只知发生在某某年,作战方有哪些,再下去,便要仰仗百度之类的了。有时,自己也觉得略微尴尬,读了历史,却局限于笼统而无血肉的教科书式的书面语上,到真正用时,却一脸茫然,不知所云。进而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更多的是以一种不知其历史背景的角度,不过倒还真的把自己从电影中剥离开来,做了个本份的观众。
那么就请允我单从浅显的角度来谈谈敦刻尔克吧,如有不妥处,还望指出,以便学习改正。
电影的开头便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紧张,穿梭于枪林弹雨中,死神的气息从四面八方紧跟其后。尤其在看到英国士兵汤米逃离到米兰色木栅栏,被战火的紧凑感逼迫得连枪都无法正常使用,想反击,却仓皇地弃枪而逃的场面,我心头一紧,不禁为汤米捏了把冷汗,也暗自感叹编剧的良苦用心。战争本来就是让人敬畏的,每个人都很平凡,生命只有一次,也都爱惜着自己的生命。在死神逼临鼻尖时,试问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坦然处之呢?相比之下,自觉国内某些影视所描绘的那种在敌人炮火下还能以一种“英雄气概”一往直前的行为实在是有些不妥,甚至是“伪英雄”,脱离了常人的本该有的反应,过犹不及。
汤米一路颠簸逃离出战火区,来到敦刻尔克码头,这个大撤退的最后一站,而日思夜想的家园就在彼岸,“安然无恙”也似乎随着这大海一层又一层的海浪拍打着在海滩等候的每一个战士焦灼的内心。值得注意的是,汤米在海滩的一处隐蔽处相遇了此刻正在穿死去的战士军靴的吉布森,并与其共同埋葬这个不幸离世的士兵。想来,此刻汤米心中是有一定起伏的,回家,可能并不是像当初想得那么容易,敌人肯定不会放过他们,海滩依旧不是那么安全!看着在敌军炮轰下紧抱着头部,匍匐于沙滩上略微颤抖的汤米,战争的无情,个人的渺小,直面袭来,呼吸也随之一紧。
在经历了敌人几番空袭后,汤米和吉布森在看到一奄奄一息的伤员后,相视达成共识,他们要借这个伤员上船,这是他们离开这个鬼地方的机会!此时,电影的背景乐采取了秒针滴滴转动的声音,让人感受到了那种分秒必争的紧凑。在赶着最后的时间将伤员送上伤员船后,虽被长官赶了下来,吉布森却发现了别的办法,并唤汤米与之一起,试图扒上这艘伤员船。归心似箭,而死神又在上空盘旋不定,自然是要用尽一切办法回去。回去,必须回去!
这种夹在生存与死亡下的算计,让人不由正视战争的残酷与恐怖。
伤员船被敌军炸毁,没入海水中,出人意料却又在乎情理之中,只不过让人真的难以接受。战争的变换下,个人生命的意外在这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哪怕周围人都在向你传递安全的信息,却依旧让汤米觉得危机四伏。哪怕登上了正在驶向家园的军舰,也依旧让汤米有种想要逃离此处的想法。人多,并不意味着安全,即使在官方军舰的保护下,也未必能高枕无忧。
这种敏锐,也只有在刀子下舔过血了才显得格外重要。却,格外让人心疼。
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逃离了海滩,最后却又被敌军的炮火,被沉寂的海水冲回了海滩。可笑,命运的无常,也可惧,战争的捉弄。反反复复下,心智不强者,与其让敌人杀死自己,倒不如自己就此结束自己,结束这操蛋的人生,逃离这操蛋的战场。电影里虽然只表现出一个士兵投海的场面,但想来,在那个时间里,忍受不住折磨而选择自杀的士兵应不计其数。毕竟,当时的人,谁也无法预料到真正回家的时候,也无法说得准自己能否安然归乡,而最大的惶恐就在乎此吧。
汤米一行人摸索着来到废弃的船舶上,鱼龙混杂,大家都想活下去,活着回家。在昏暗的甲板下计算着涨潮的时间,寄希望于涨潮的海水能将他们带离此处。但是,战争,敌人又怎么可能让自己这么平稳地渡过?从铁甲外射来的子弹密密麻麻,而海水又顺着弹孔不断向外涌进。死神则在生死线上静静地看着这群无措与惶然士兵们。总有人得下去才能让这船浮起来。
此刻一直保持沉默的吉布森被推到了风尖浪口。士兵们开始猜疑,毕竟谁都不想离开这船,而一旦怀疑的对象被选了出来,大家便会一致倒戈相击。在众人灼灼的眼光下,吉布森道出了自己是法国人的事实,而此刻的船上,除了他而外全是英国人。生死线下,来自种族的排异性被充分体现了出来。
种族的排异性往往隐藏于归属感后。而二者又大多以数量取胜。
汤米虽然与吉布森共渡的时间不长,但却与之一起从死神镰刀下走了几圈。汤米站了出来,为吉布森解释,试图让这群被生死吓坏了的士兵们不那么盲目与疯狂。可是,似乎并没有什么用,毕竟那边才是多数。
不过最后大家都因为船进水太多而选择逃离了此船。电影这个场面的最后,一个士兵因为逃离得迟了一步,溺水而亡。出船的通口仅离其半手指之遥。
并不是谁都那般好运,谁也不知道死神的镰刀悬挂在谁的头上,又会何时斩下…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长久的忧愁与无奈交织而生,渐磨人心,到最后真正达到彼岸,渡过了那片蔚蓝色的大海,甚至会生成一种不敢相信的如梦感。无数次的希望与绝望接先上演,又还敢能再祈求些别的什么?多余的祈求于此看来都是奢侈的。
电影还有一个场面比较打动我的就是商人船夫拼命拯救更多士兵回家的故事。诺兰先生巧心设以悬念,让大家误以为这个年过半旬的老人是个比较固执得莫知其所以的人,然后再在几条时间线的穿插下,将故事缓缓推进,既增加了可观性,又令人恍然大悟,实在是妙。这里,也允许我稍微卖个关子,毕竟提前知道得太多便失去了它本有的精彩,对本片有兴趣者,切勿错过。
除了海上的大撤退,大逃离,空中作战的精彩依旧绝伦,电影在开头有少许士兵在咒骂空军对他们的掩护不周,但镜头和历史处又的确活跃着当时空军的身影。在当时没有锁定集火的年代,击灭一个敌机便变得格外艰难。肉眼锁定,人机同体,作为战斗员所需要的又岂是我们当今这些安然坐在电影院里静静观赏的现代人所能理解的?
理解,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不管是让别人理解还是让自己理解。
空军牺牲自己所换来海上的宁静,希望那些大撤退中咒骂连天的陆军理解,经历了种种磨难,安然撤退回来的陆军,虽未戴荣光,也希望故老乡亲、祖国理解。
别人的苦楚我们或许无法切身体会,真正理解,但一个由心的微笑,想来便是最大的理解。
“孩子,船上的人看到了你们付出的努力。” 老人在下火车后轻轻对那个空军的一句安慰却让我最感动。是呀,总有人会知道的,也一直有人知道的。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从古至今,似乎衣锦总还乡会显得归乡人特别有面子,这一思想也扎根许久。但是,家乡,或许等待的不是富贵及身的你,而只是安然无恙的你。回来,心安处即是吾乡。
最后,还是附上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在下议院发表演讲:
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以下为当时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相关背景,选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