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北伐前线的猝然逝世,顿时引发了蜀汉政权内部的大变动。
根据诸葛亮生前的安排,刘禅任命诸葛亮麾下的亲信重臣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军政要务。
但是,在蜀汉内部,不少文臣武将,依旧希望坚持诸葛亮生前的北伐战略。
为了安抚住蜀汉内部的强硬派,蒋琬一方面着手制定全新的北伐计划,一方面暗中谋划改弦更张。
根据史书记载,在公元241年或者242年,蒋琬、费祎和姜维,这蜀汉军政界的三位重臣,曾在汉中进行了一次秘密的国策大讨论,随后蒋琬就把自己的办公地点迁移到了蜀汉内地的涪城,同时给皇帝刘禅上了一道奏折。
在这道奏折中,蒋琬隐晦地承认,前任诸葛亮积极北伐的大战略效果并不理想,同时,被寄予厚望的孙吴联盟也没有给曹魏想象中的军事压力。
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应该注重内政,休养民力;
对曹魏,暂停大规模战略进攻,改为骚扰性的有限军事行动,同时任命猛将姜维担任凉州刺史,长期威胁曹魏的侧翼,此乃上策。
公元246年,蒋琬去世,接替他出任蜀汉军政一把手,大将军一职的,是诸葛亮当年内定的隔代继承人,费祎。
和性格宽厚谨慎的蒋琬不同,费祎是位个性极强的技术性官僚。
费祎在任上,延续了蒋琬制定的休养生息、以和为主的战略,继续压制姜维等主战派,坚持把对曹魏的军事行动限制在极端有限的规模。
比如,姜维每次要北伐,费祎给予的兵力,往往不过万人,还经常对姜维谆谆教导说,以诸葛丞相的才能,都无法北伐成功,况且我们这些庸常之才呢?
更令姜维等主战派愤怒的是,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大将军曹爽及党羽五千余人,把曹魏的军政大权逐步归于自己,向着未来的篡位,迈出了第一步。
按照诸葛亮隆中对里的说法,这绝对属于“天下有变”,是复兴汉室,出兵征讨曹魏的绝好机会,但费祎依旧按兵不动。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53年,姜维再次出兵,重启北伐。
此后的故事,熟读三国的朋友可能都有所了解,姜维连年出兵讨伐曹魏,《三国演义》中称之为“九伐中原”。
姜维的智谋将略虽然在《三国演义》中被捧得很高,但实际上,曹魏这边同样有水平不相上下,甚至更高一筹的名将郭淮、陈泰、邓艾等人;
再加上蜀汉在兵力和资源上不占优势,导致姜维的北伐基本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战果,变成了劳师糜饷的“浪战”。
如果说姜维的北伐,对于蜀汉来说,是一个血流不止的伤口,那么后诸葛亮时代的蜀汉朝政,则像是躯体内部的病灶,迅速开始恶化腐烂。
即使是在蒋琬、费祎主持蜀汉政务期间,主和派和主战派依旧存在分歧,由于缺乏往日诸葛亮的居中调和处理,“暗斗”很快演变成了腥风血雨的“明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