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谷先生的散文《故乡的梅花》,原标题为《梅花记》,写于二零零三年的圣诞节,距今已逾十五年。其时,作者于南方鹏城看到人们都在过圣诞节,心里忽然非常想念远在故乡的亲人,于是,挥笔写下了《故乡的梅花》这篇散文,遥表思亲之意,并寄托美好情怀。
全文以故乡的梅花为基本行文线素,书写了乡人由折梅、毁梅,到种梅、护梅、乐梅和赏梅的经过及情形,通过回忆故乡的梅花,抒发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故乡亲人深深的眷恋之情,并巧借村人之口,道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质:“不畏暴雪而绽放;不惧严寒而飘香。真乃花中君子!”凸显了梅花君子般的傲骨和精神。
梅,花中君子也。作者于此借梅思人,借梅寓志,进一步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并且立下如梅之志,努力学做梅花那样的真君子,“誓助天下无助之人,思天下无私之事”。阿谷之品性,亦如梅花般高洁,逢寒溢香,不折不挠。
作品既渗透梅香,又溢满乡愁。一方面借古人的文字来彰显梅花的丰厚意蕴,一方面借故乡冰清玉洁的腊梅,自然引出勤劳憨厚的村民,表达出浓浓的思乡缱绻之情。
文章语言风格,古朴、典雅、精炼;意境唯美,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富有韵味;情怀饱满动人,情真意切,溢于字里行间;寓意深邃,感染力强,深深拨动着热爱故乡的游子的心弦!
细读全文,结合作者多年来不畏艰辛、无私助学的理想抱负及其隐喻笔法,不难发现,阿谷故乡的梅花,应非止于梅花本身,而更为故乡艰辛求学之贫困学子以及无数爱心人土之喻也,实有此三层内涵。关于这第三层爱心人士之内涵,阿谷亦自我感慨道:“如今再读此文,甚是欣慰!俊杰爱心精神,正是阿谷一生的追求!”
阿谷自建立俊杰奖学金和助学金以来,帮助了许许多多的山区贫困孩子们。文中所提及的那些精神上无怨无悔、风雨无阻地植梅护梅的所有爱心人士,他们也都称得上是真正的梅花君子,令阿谷十分崇敬和感恩。
故乡的梅花,品性高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坚决不向困难低头。故乡的梅花,是那样地清雅、耐寒;故乡的雪,衬托着梅的馨香与高洁。遥远的故乡,是梅花的家乡,也是贫穷孩子们的家乡,还是心有大爱的阿谷的家乡。
毛泽东主席在他那著名的词作《卜算子·咏梅》中,无限深情地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伟人的词作,将梅花的坚强、谦逊、低调的品性和默默的大爱,描摹叙写得何其准确生动,真可谓淋漓尽致矣。
由此,我想,俊杰一直以来默默助学的善心和义举,不计名利,不求回报,亦可谓“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如果假以足够的时日,那么,俊杰的爱心助学之前景,必也将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若如此,那将不只是阿谷个人之幸,还是受其影响参与其中的无数爱心人士之幸,更是山区里无数家境贫困的孩子的幸运!
致意阿谷笔下家乡的梅花,致敬无数未曾谋面的俊杰爱心人士,同时,祝福山区家境贫寒而又刻苦求学的孩子们!
附: 故乡的梅花
——阿谷怀感故乡之梅花
先人爱梅,皆颂其雅而好其香。故,梅之风骨,高尚人士心之所向也。
余后园有三分地,种奇花异草甚多。每及春时,鸟语花香,群芳竞放,其景之盛引村人奇而观之。忽见石丛中有三五株树,无花无果,无叶无声,寂寞而立。何不芳于春?村人皆异之,斫其干,折其枝,其汁皆流。余撞而斥之曰:“何为而斫其干,折其枝,毁其节?此乃腊梅也。”众人皆愧,异惑世上焉有此树。余释之,皆言待观来年。
秋去冬来。是日,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众花树皆凋逝,唯梅花却次第开放。村人骤集而观之,称其乃世之奇树:“不畏暴雪而绽放;不惧严寒而飘香。真乃花中君子!”路人从旁过之,停足驻望,见梅花含香吐蕊,迎风含笑,叹曰:“雪中绝景也。”皆豪兴而归。
自此而后,村人慕之,皆择地而种,如初生牛犊而护之。每逢梅花绽放之时,村人奔告相邀,三五知己,以雪为酒,以瓣为肴,欢而畅饮之,且赋唱梅之韵。远近村人,引颈而望,遥杯寄吟之余,皆盼瑞雪兆丰年。梅花林里,村童互戏,围树而跳,与梅同乐。其景皆融,余心甚慰。
呜呼!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淡;桐令人清;柳令人感。慕林和靖梅妻鹤子之雅趣,不悔其生之执着;叹陆游咏之高洁,常怀凌云之志,却伤感于沈园之绝唱;仰易安之好梅,喻其柳眼梅腮,无惧凄苦人生风雨行。终民间一曲梅花三弄,荡魂千古。
噫!余亦好梅,愧有其才,不能颂其魂,扬其洁。余望好梅之人,品其高,赏其雅,闻其香;爱其心,得其乐,励其行——助天下无助之人,思天下无私之事!
余浪迹天涯,常思乡之梅。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昔日之梅,竟因主人离去而渐枯。余听乡人说之,甚为伤感,频于半夜惊梦而起,倚窗忆梅,北望黯然,感而记之,乃鹏城圣诞之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