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是从心底里羡慕美玲的大学生活。自己的大学时光从浑浑噩噩走向碌碌无为,简直如同一件不堪回首的往事。只不过如今终于能够赋予自己力量,什么事都可以去面对,再不堪的经历也敢于深入到不堪的核心中去一探究竟。
也许是自己思想的青春期迟来了十年,偶然间看到发育正常的娃,怎能不羡慕呢?在课堂上美玲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课余时间参与学生会工作并管理班级日常生活;再剩余的时间要么读书要么运动,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昨天晚上聊了一会儿关于考研的话题。很遗憾,我并没有体验过读研的感觉,不过对于热爱学习的人来说, 在某个领域内增加知识的深度确实是个不坏的选择。知识的两个维度广度和深度,广度代表一个人的“博”,深度代表一个人的“精”,两者最好可以共同提高,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年少无知那些年看问题难免偏颇,总觉得读书人也不过如此,结果情比纸薄,眼比天高。后来总结出,只有在不讀書的時候才覺得自己無所不知。
不知从哪一天起,开始用一颗谦卑和虔诚的心远观生活,每天向每天告别,每天都努力进步一点点。
前几年复旦研究生因嫉妒投毒杀害室友,最近又发生了女博士因乘法航飞机超过办理登机手续截止时间,恼羞成怒,殴打地面值机人员,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十天。书还不如读到狗肚子里去(很抱歉对狗的不敬),高学历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性可能远甚于一个学历较低的普通人。在不具有广度的时候,深度可能只不过是在钻牛角尖。
除了这种吸引观众眼球的时效性新闻之外,多年前网上也流传出复旦大学美女教师陈果的讲课视频,思想道德课,在我印象中几乎可以和无趣乏味划等号,但陈果老师将原本并不精彩的学科谈笑风生中一语破的。读一所二三流的大学,也许今生也就注定和优秀的老师失之交臂。
有一个名叫理想国的公众号,是我当初一眼就认定很有水平的公众号。后来多读了里面几篇文章后,越发被作者的真知灼见吸引,知道了作者是研究生导师。如果不是考入南开大学的研究生,估计此生也很难有机会聆听到熊老师的教诲,学习好原来可以让自己今后拥有更丰富选择的能力。庆幸现在还有自媒体。
哪个层次的人群都会像整个社会一样充斥着各种类型的人,有道德低下的女博士也有思想超前的女讲师,但精英阶层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湘潭出来的农民(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凤凰男),只知发动层出不穷的政治运动,留法的总设计师眼界就不同,明白需要进行改革开放。
你相信什么就能看到什么。你若是熊老师,你就能看到胡适之的容忍与自由;你若是范雨素,你就能看到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它装订得极为拙劣。我相信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运是成功者的谦词,所谓认命,不过就是给自己慰藉,承认自己的无能罢了。
读书或许不是寒门弟子唯一的出路,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是打破阶层固化最好的出路。
仅有一次的生命,意义不全在于结果,而在于创造幸福的过程,最终结果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摸一样的,谁也不能活上500年,百年以后大家都得一起排着队进天国。“用终极的虚无淡化日常的苦难,用彻底的悲观净化尘世的哀伤,这也许就是悲观主义的智慧吧”,周国平在《风中的纸屑》如是说。
我自己对生活抱着有限度的乐观的态度,顺天性做事,逆天性做人,人性如狗要牵着走......
小时候偶尔看到有男人留着女人一样的长头发,如果这个人是普通人,在当时那个年代心里就会想这个人有点问题;如果看到某些艺术家也留着长发,那就会想,哇,这个人好有艺术气息啊!艺术家很多都是这个样子的。
当有一天才华可以撑得起野心时,就算如同二十世纪三大刽子手那样十恶不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是无人敢指出他们患有某种精神病症的。
对个人来说,个体所处的位置越低,遇到的困难阻力就越大,干啥都不顺利,如同范雨素,最终得出的结论必然为生命是本不忍卒读的书。高处俯瞰到的风景总是十分壮观,就算是平平无奇的场景也令人觉得非同一般。
我们曾携手在鹅岭公园的宝塔上看山城夜景,每登高一层所看见景色就更璀璨一些,生活如登塔,不要让自己所处的层次束缚住自己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