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发“素质报告单”那天,我正在办公室,一位男子进来问:“杨老师,潘婉语文考了多少分?” “你是她父亲吧?”
他微笑着点点头。
我翻看了一下期末成绩表,说:“65分。”
“怎么才考65分呀?”他显得很失望。这时,我发现潘婉已经站在父亲的身旁,她父亲立刻生气地呵斥道:“这么差,你怎么考的?啊!”
潘婉很难为情,但还是微笑着,两只手掌在不经意地来回搓着。
我说:“也不能只看这分数,你可能不了解,潘婉这学期真是进步了,特别是近一两个月,常举手回答问题,而且答得很不错!”
她父亲又说:“可她怎么就考了65分呢?也太少了,记得一二年级时都有八十几分呢!”
“除了分数,你了解你的孩子吗?她三年级被我接过来时怎样,你知道吗?当时,她时常不写作业,时常推三阻四找借口,三年级时也考过不及格呢!你只知道一二年级考八十几分,可这怎么能和三四年级相比呢?”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唉,也是我太忙了,和她妈妈都在外地做生意,她一直跟奶奶,这些年来也不了解她啊!可是我儿子就厉害多了!”
我说:“孩子总有不一样的,就连双胞胎都有差别,有的还相差很大呢。你总是盯着弟弟分数上的‘优势’同潘婉进行比较,她肯定有很大的压力,而且有可能永远处于劣势。这学期她进步了些,也改变了些,现在你却一看见65分就满脸的怒气,而不去了解孩子品行的改变,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潘婉不知何时已经走开了,我能感受到她的难过,我也为她父亲的说法和做法感到难过,如果他不改变对女儿的态度,那女儿的点滴进步永远会被他这种“唯分数”的高要求和不正确的比较所忽略和掩埋,那刚刚有所改变的潘婉很可能因为看不到和享受不到大人的肯定和鼓励,又会自我放弃而回到原来的样子。
起先当她被父亲埋怨只考了65分时,我看见了她羞愧的表情,那分明就是在自责:爸爸,我只考了65分,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已经在努力了,我会继续努力的??可是,在一年前的三年级时,她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表情,每次没做作业,要么找借口,要么无所谓。当一个孩子有羞耻感时,就有了改变自己和追求上进的动力,此时,哪怕他的成绩没进步,分数没提高,我们都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鼓励他,抚慰他,耐心等待,给孩子时间和空间,相信他会有改变、蜕变的一天。
潘婉的父亲被我说了之后,有所感悟。他笑着说,谢谢杨老师,让您费心了。
我想,改变一个孩子,的确需要家长的配合。如果家长的观念和做法能顺应和支持老师的教育,那孩子改变是很有可能的。否则,老师的努力时常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当前,多数家长和潘婉父亲一样都有个共同的“嗜好”——极其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总是为了“分数”而关注“分数”,有些家长的表现更是让人觉得分数比孩子还重要,结果使得自己和孩子长期陷在“分数”中滚打、焦虑、徘徊、互相伤害。南宋诗人陆游曾说过:“汝若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教育的道理也是这样,如果真的想扎实有效地提高孩子的成绩,那就应该把“关注”的功夫下在“分数”之外,比如,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习惯,重视孩子心理烦恼和需求,指导孩子交友和待人处世,培养孩子体育锻炼的兴趣,等等。当家长眼中真正有了孩子这个鲜活的人,并让其身心处于健康成长的状态时,那分数的提高常常是水到渠成的事,因为这不过是上述状态的“附属品”而已。反之,则舍本逐末,甚至是背道而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