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十年前,当公安局法医老王还是法医小王时,有点老气横秋。
当时,年轻人流行去KTV唱歌、去舞厅跳舞,或者打麻将,但法医小王似乎对这些统统都不感兴趣。因为这份不感兴趣,让他似乎总是游离于同事之外。
小王个头不高,说不上帅气,但他肤色白净,加上鼻梁上架着的那副眼镜,让小王身上有份斯文儒雅之气。
下班后,一些年轻的单身汉常在伙食团吃饭时,就开始安排晚上的活动,小王总是不无遗憾说,我一会儿还有点事,不能和你们去,改天约嘛。然后就一头钻进办公室,不是加班,就去啃那些如砖头厚般的医学书籍或者英语书。这样的次数多了,同事便不再约他。
而年龄大一些的同事,觉得小王有些清高,有点古怪。明明是个年轻人,业余时间却不出去玩。上班下班,都在办公室里呆着看书,跟个书呆子似的。多少有点缺乏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
小王对同事们对他的看法一无所知,他沉醉在自己的小世界。
小王业余生活,过得单调而无趣…..
同事们觉得不解,一个解剖尸体、作伤情鉴定的法医,看医学书精进业务还能理解,看那劳什子的英语有什么用?
同事们那时不知道小王秘计划,小王的计划是准备考研。小王坚信自己专业上问题不大,英语是他的弱项,必须多花时间突击。平时工作忙, 上班根本不可能看书,只有业余时间啃书。
其实,也不能说小王没兴趣爱好,小王的爱好是下象棋。而年轻人中喜欢下象棋的人不多。单位里有几个年龄大点的人倒是喜欢。老李是其中的一个。老李好不容易逮住小王,就会问:下一盘?老李问话用的升调,表示不确定的疑问,也表示征询意见。小王对老李的邀约,只是不是有特别紧急的事,通常是来者不拒,面对老李的邀约,小王常用手推推鼻梁上的眼镜,然后笑说,下一盘就下一盘咯。他们说的下一盘,不是指的下一次,而指的是开始一场棋局的意思。小王的月牙眼,一笑,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缝。那是小王最开心的样子,
快50岁的老李是公安局预审科科长,他是个严肃的老头儿,总板着一张不苟言
笑的脸。老李审了一辈子犯人,看见任何人都象犯人似的。老李是上世纪60年代文革前的高中生,高中毕业后参军,当时部队上士兵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让高中毕业的老李,在一群大多是小学、初中文化的士兵中显得很突出,部队领导器重他,老李很快在军队上得到提拔重用,官至营长。30多岁时复员后工作安排到公安局,老李又一头扎进公安业务办案中,靠着勤奋好学,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后来又当上预审科科长。老李对自己从一个农民孩子,成长为一个办案能手很是满意。他常教导他的三个子女的话是,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老李的意思是鼓励孩子们工作上不要懈怠,努力好好干。老李的大儿子,前些年通过社招,子承父业,成了一名刑警,如今是刑警大队副大队长,算是父子兵。
可能是职业习惯使然,老李与人说话的句式,经常是夺命的职业四连问:你多大了?当时做这事时咋想的?那你是怎样做的?做这事想到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别看这短短几句话,从犯罪主体到犯罪客体,从犯罪的主观方面到客观方面,方方面面都一一照顾到了。
老李问完别人话,还会习惯用他那意味深长的眼神,看着说话人,似笑非笑,年得让人心里以开发悚。他会通过别人回答问题,脸上五官的微表情,来判断答话人刚刚说出的话,真实性有多少,水分有多少。
所以,老李头这种性格,多少让同事们有些敬而远之。动不动就象被他审讯一番,任何人都不乐意。
老李的老婆也曾不无抱怨地对外人说,老李在家里说话,总象在审讯犯人。
外面的人心想,岂止在家里,你家老李他与任何人说话都是这腔调。但口上仍安慰着:老李那是职业习惯,他也没什么恶意。
老李业务精通,在全地区是出名的审讯高手,老李最看不惯单位上有些不学无术的年轻人。看着好学的小王,老李还颇有些欣赏。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两个在外人看来,性格都有点儿古怪的人,竟成了莫逆之交。
人们看见,法医小王与预审老李在一起下象棋的时间越来越多。
下班后或者周末,公安局大院里,只要看见小王和老李相对而坐,一张棋牌摊开,大家便就知道,一场腥风血雨、难解难分的撕杀即将展开。
两人战斗的地方或是办公室、或是公安局院坝中的石桌上。
下象棋时,小王与老李彼此都不说话,神色肃穆。
智者语少。沉默是金。
两人仿佛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说话就会暴露出脑中机密似的。
倒是旁边观战拱火的人群,紧张、兴奋、投入,他们会为某一招错棋或险棋,在一旁夸张地大呼小叫。
两个搏弈者,波澜不惊,不动声色。
但情绪多少还是受到了观战者的影响,因为有了观战者的大呼小叫,两人将棋子打在棋盘时用力明显加重,棋子落地的声音因而变特别响亮,打出啪啪的声音老远都听得见。后来,公安局大院里只要听见传来的啪啪地声音,大家便知道,那是老李和小王又在下棋了。
人生难得一知已。
下棋的输赢并不重要。
小王与老李下棋,图的不过是一个彼此的认可,彼此的欣赏。
小王与老李下象棋的特点是时间长。
他们多半选择在周末的傍晚时分开始,从夜色初降临、到暮色四合,到华灯初上、到旁边观战人群困得不行,连连打着呵欠,实在熬不住撤离。
棋终人散,棋盘前还是小王和老李的两人。
棋局如人生。能够同频共振的,永远是少数人。
这样的棋局,成为小王和老李业余生活的快乐时光。
当大家都在说小王性格古怪时,唯有老李说小王这小伙子不错:踏实、上进、没有不良嗜好。
(二)
小王大学毕业那年,发生在春夏之交的那场震惊中外的政治事件,对当年毕业的小王分配去向多少有些影响。
读了5年临床医学专业的小王,改行到公安局当了法医。
虽然法医与医生,两份职业都含有一个医字,但此医与彼医大有不同。虽然他们的工作对象都是看人。但两者的这个看,侧重点完全不一样。
临床医生看的是病人的疾病或伤情,要对症下药,是以医术为笔、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书写生命的奇迹与希望。
法医学则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原理和方法,解决与法律有关的人体伤亡原因、死亡时间、致伤(死)物鉴定等问题的医学学科。
法医虽也看伤情,但看的是伤残达到几级,或是致死原因,法医看的是无力改变的结果。是每个伤者或尸体背后,一桩桩让人绝望的血腥伤害与杀戮,交织着的是一件件充满爱恨情仇的刑事案件。法医看到的,全是人性中最阴暗丑陋的一面。
简单地说,一个看的是希望,一个看的是绝望。
成天接触阴暗面也就算了,警察也没有纯粹的节假日。越是节假日,警察越忙。警情就是命令,哪管你也有天伦之乐的需求,哪管你见了非正常死亡的尸体也会有不适反应。
淳善的小王,当初学医的初衷是救死扶伤,是想做个有温度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接受指令的冰冷机器人。初当法医的小王,面对法医这份工作内心是抗拒的。
但他一个从小失去父母,靠着自己努力考上大学,在哥姐的资助下,好不容易才完成大学学业的农村子弟,想改变命运还是只能是通过读书。于是,他想到了考研。
一次,在与老杨下棋时,小王给老李说,自己不喜欢法医工作。老李说,不喜欢还能咋样?小王犹豫了半天,不知道该不该给老李讲,他在内心挣扎一下,最后心一横,说,想先工作两年攒点钱,然后去考研究生,等研究生毕业后,当医生。小王说得激动,仿佛已看见自己穿上白大褂的样子似的。
老李用他那高深莫测的眼神,看了一眼小王,不置可否。既没说好,也没说不行。这让小王很是不安,甚至有点后悔,不该早把这么私密的事拿出来说。古人云:事以密成。自己这还没考呢,早早就给人说了,会不会被人当作不安心工作的明证。
几月后,单位突然派小王去省法医鉴定中心进修一年。单位里只一名法医,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名法医的警力配置显然是不够的。
一年后小王学成归来,闭口不提考研的事。
似乎对法医工作也没那么反感。
作为法医,在对尸体进行检验后,首先要回答的就是死者死亡时间。法医对死亡时间的推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根据死者死后尸体变化,来推测死后经过的时间,并为案件侦查提供依据。
这一年学习中,小王见过太多的非正常死亡的尸体或者照片。刚开始时,法医老师给他们看的是幻灯片,从死亡后几小时内尸斑形成,到入土几天后尸体呈巨人观,到尸体慢慢开始腐烂,到尸体白骨化,整个变化过程全看。小王刚刚开始看幻灯片尤其是看到呈巨人观时,小王也恐惧,也想呕吐,也吃不下饭。虽然已过当一段时间的法医;虽然当医学生时,他也看不少尸体。
随着课程的进行,后期常常他们的老师常常会接受一些单位的求助出现场,尤其是看多了通过法医鉴定,为侦破案件提供有力支持的案例后,让小王对法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在不断学习中,他的心理建设也得到了加强。
并且,经过这一年的系统学习,小王对尸体每个时间段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所呈现出来的尸体现象,这个法医界的难题,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尤其那些受到各种不同的环境因素影响而变化,比如土壤、河水、高温、低温、微生物等环境等造成的加速、减慢和停止变化,常常造成推断出来的死亡时间误差。小王的专业能力有了长足进步。
以前,小王与其它刑警队员彼此看不上,小王觉得大多数刑警并非政法类专业院校毕业,全靠传统的师徒传邦带教,不象他是经过高校学习。而其他刑警队员,则看他摆着个臭架子,酸不拉唧的。
经过培训后的小王,清醒地认识到,他和其他刑警队员,都是整个侦查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法医涉及刑事侦查、司法审判以及灾害事故鉴定等方面。它不仅是沟通“法学”与“医学”两个学科门类的桥梁,还在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司法公正中担起重要任务。
小王培训回来,最高兴的是老李。
小王外出培训的这一年,少了小王这个棋友,老李下棋,可太不得劲了。其他的棋友,身上都少点小王的那份执着劲儿。只要时间到点,或者家里人一喊,他们就会丢下老李走人回家。
简直缺少棋品嘛。
老李给小王算了一笔帐,说,不读研继续工作也挺好,单位上全日制大学毕业少,现在都在提倡干部队伍知识化、专业化,小王正儿八经的医学院毕业,好好干,用读研的三年时间,好好磨砺自己的专业,有的是提拔机会。而且连续工作工龄不会间断,以后退休时工资也高。况且还有一项额外福利,就是警察有制服穿,工资比其他公务员高10%,以及津贴。
小王听说了老李的分析,觉得不无道理,从此打消了考研的念头。
再后来,小王恋爱、结婚、生子。考研成为陈年往事。
小王的妻子小邓长着一张精致的小圆脸,脸上常挂着一抹淡淡的浅笑,看着就让人亲近很舒服的样子。她与老气横秋的小王形成鲜明的对比。小邓在邻县一所镇上中学教书,当时交通不发达,小邓通常只能在周末才能回家。她班上的孩子,大多是家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孩子,学生与家长对上学目的,都不甚明确,很多人不过把学校当作有人管理的地方,有的孩子读着读着就不来学校。一问,才知是跟着父母外出打工去了。而有的学生,明明成绩还不错,也被家长拉着外出打工。小王的妻子,面对这样的情况也很无奈。
小王的妻子很贤惠,贤惠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每当在小王与老李,在公安局院坝中下象棋,下得解分难解都不愿回家吃晚饭时,她就会把煮好的饭菜送到两人的棋桌旁,吃完小王继续下棋。
(三)
小王孩子上小学时,小王被提拔成技术中队长,并且如愿分到单位新修的一套三室两厅的清水房。
收房后大家都忙着装修、忙着找人监督装修现场。修房造屋从来都是人生大事。
但小王家找不出一个人来监工。
小王的父母,在他上高中时都先后去世早已靠不着,小王还是靠着哥姐的接济资助才念完大学。岳父母分别在两个儿子家带孙子,谁也指望不上。小王自己工作也忙。注定这事没人来管。
于是,小王家的房子装修工人,成为整个公安局宿舍装修现场,最自由散漫的装修工人:没有刁难的雇主催赶进度、也没有烦人的监工,在一旁指指点点,东说西说。
小王只是偶尔过来瞧瞧。
大家都担心小王,说他对自己房子装修这么大的事都不上心,看以后使用时不定出什么茬子。小王只是用他那招牌的月牙眼笑说:要相信人嘛……
后来大家才知道,那些装修工,都是小王从老家找来的同乡人。只是,小王家的装修进度明显比别人家慢,因为同乡人不只接有小王家的业务。别的人家会催工期,小王不会催,他家的工期自然就拖得久。
小王想的是,大家都是农村来自同乡在外讨生活的人。找谁干不都是干,还不如找同乡人,熟人至少还能说着话。小王也并没太计较自家工期被拖延。老话说慢工出细活,只要装修好就行,不在乎早点晚点完工。装修完毕,小王也没有象别人那样,故意借着这样那样的茬子,在原来谈好的工钱中进行克扣,而是一分不少地将钱结清给了包工头。
不料,小王家的房子,因装修质量问题,后来还真出现过一些这样那样大大小小的问题。每次说到问题,来自同乡的包工头倒也不推脱责任,连连道歉,先是声色俱厉地把手下的工人骂一遍,然后答应着马上处理。弄得小王想发脾气也发不出。这样的事情次数多了,也让小王深感烦恼。
吃过哑巴亏的小王这才反应过来:装修这事,真的不能放任不管;信任,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熟人未必值得信任,你信任别人,别人指不定还觉得你傻。
小王拒绝领导,被调岗位。
(四)
小王原本是公安局年轻人中第一批拿驾照的人。因为工作,小王需要经常出案发现场,他早早跟着单位上的专业司机,学会了开车,成为九十年代单位上第一批拿了驾照的年轻人。
但奇怪的是,拿了驾照的小王,后来却不愿意开车。不象别人,拿下驾照,恨不得天天把单位的车,开来开去到处办自己的私事。
小王不开车不是懒,也不是耍架子,而是怕。同事们见状,戏虐小王胆小如鼠。小王总说,你懂个屁,我见得多了……
小王说的见多了,开始大家还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有人通过爱与小王下象棋的老李闲聊,大家才恍然大悟。
原来小王口中的见多了,指的是见多了车祸事故中的伤亡者。
出了车祸事故,小王常常是第一批到达现场的警察。
碎裂的玻璃、撕裂的金属、扭曲的车架、鲜血弥漫的车祸现场,成为小王生命中挥之不去的刺痛记忆。
只要握住方向盘,那些血腥的现场画面,总会在小王脑中来回播放,怎么都 驱赶不走。
于是,小王再不想开车。
“你懂个屁”,后来成为小王的口头禅。只要说到开车,有小王在的场合,大家就不约而同地来一句,“你懂个屁,哈哈哈”。。。。一阵笑声。
小王的妻子小邓,在离小王三十公里外的邻县镇上教书,那时每天的公交车班次少。等小王的妻子放学下班,末班车早就开走了。小王的妻子,只能在周末才能回家。妻子抱怨,如果小王开车的话,她本可以多回家几次,也能更好地照顾孩子。小王却取笑妻子,你是领导嗦,还想坐专车。妻子对他完全无语。
小王两口子都忙,孩子成最大的牺牲品,孩子得到父母的照顾特别少。自幼儿园起,小王的孩子就是自己上下学,自己吃伙食团,好在学校不远,更幸运的是没碰上人贩子。有段时间,单位上伙食团停了,小王就找到公安局外街上的餐馆,让孩自己放学后自己去点饭菜吃,吃饭记账,小王负责一月一结伙食费。别说,这办法从小把小王的儿子训练得独立、有主见。
小王不愿开车,逼得小王妻子学会了开车。
其实小王坐车也很紧张。
小王家自己买车后,去哪都是妻子开车。坐车时的小王嘴多,不停地指挥妻子:开慢点慢点。妻子说他,你行,你来开嘛。小王就不再吭声。遇到坡坡坎坎,小王更是紧张地拽紧了车顶上的把手,大气不敢出,因紧张而变得脸色煞白。
可过不多久,小王故伎重演,嘴中又开始指挥。妻子再不理会他。
小王除了工作出差,不得不出远门,几乎从不远行。更别提旅行啥的。每寒暑假假期,都是妻子带着儿子旅行。任凭妻儿如何劝他,小王从来未与妻儿旅游过一次。
小王儿子小学毕业时,说同学们的爸妈都要陪着娃儿毕业旅游。希望爸爸能满足自己的心愿:陪自己和妈妈一起旅游。小王儿子之所以斗担敢提出这个要求,是因为他小学毕业考试时表现出色:毕业时考了个全县第一。
可无论儿子咋求,小王终是不为所动。小王说,单位上法医少,自己走不开,让儿子跟着妈妈在外好好玩,儿子不乐意,妻子也很不满。妻子说,在她们家,根本就没有爸爸这个角色。
此时小王,担任刑警大队技术中队中队长重任,业务能力与业务水平已是今非昔比。省上一些法医鉴定上的疑难案件,经常抽调小王参加。小王已非当年那个不想当法医的小王,小王已是法医中的王者。
(五)
这些年,小王兴趣爱好又增加了一个:他喜欢研究各高校的专业及招生收分情况,成了高考志愿填报方面的专家。通过他的专业指导,帮助了许多不知道如何选专业、如何选学校的家长和学生,县城中得到他专业指导的人,数不胜数。
起先,小王只指导亲戚家孩子填志愿。
小王大哥家儿子,上中学时贪玩、成绩不好,眼看上高中都成问题,小王的大哥怎么说侄子也不听,把小王的大哥气的够呛。小王看着正值青春叛逆期的侄子实在不象话,哥嫂又管不了他,便想办法把侄子转到县城中学,住在自己家。找侄子谈心,找老师帮侄子补拉下的课程,在侄子身上费的功夫比自己亲儿子还多。小王的儿子从成绩好,从小几乎没怎么让小王操过心。后来侄子渐渐明白长辈的一番苦心。侄子高考时,在老王的提前分析各校情况后,侄子以只比录取线高出三分的成绩进入一所不错的高校。至此,小王一战成名。
得知小王对高考志愿有研究,小王身边的亲友,亲友的亲友,以及同事的孩子,谁家只要有高三在读的孩子,纷纷前来找小王咨询志愿填报一事。除了高考志愿,在研究生的报考、择校方面,小王也颇有研究。
县城不大,小王在志愿填报方面的名声很快越传越广,慕名而来找他咨询的人逐年增多。每到高考季,小王就成了大忙人,他的手机也成了热线电话。小王也十分享受接受这份咨询工作。看到孩子们被满意的学校录取,就仿佛觉得他们替自己圆了当年的梦想。
小王的咨询工作纯属邦忙,不收钱。也就是说,在二十年前,小王就开始当志愿者了。最多,有感恩者在孩子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会请小王喝台酒表示感谢。酒桌上的小王,这时就会语重心长地给孩子们讲,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要好好珍惜大学时光,争取以后继续深造云云。。。。小王的一席话,大多也是家长们的愿望,真是说到家长们的心坎上。家长、学生都皆大欢喜。
其实,小王内心也是喜欢读书人。
那时的家长和学生,哪里知道如何志愿如何选学校选专业。
论眼光和专业性这方面,小王比张雪峰至少早了二十年。不同的是,张雪峰网上靠指导学生填报志愿实现了财务自由。而小王,不过还是一个靠工资生活的警察。
小王邦人选学校选专业,虽说不挣钱,其实也有收获,那就是结交了不少朋友。他曾邦市上一个局领导的儿子,选了一所部委直属院校,这所院学外界知道的人极少,但学生毕业生去向非常好,很多学生毕业后直接去省直机关工作。最关键的是,当时这所学校的收分还不高,性价比溢出天际。就算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也没这待遇吧。
邦领导孩子搞掂这样一件人生大事,领导当然很高兴。高兴之余就对小王推心置腹起来,问小王愿不愿去他工作?如果小王愿去他那,职位上可以比现在提高一级。加之市上比县上平台大,以后发展空间肯定大于县上。加之,公安局人多、职位少、晋升空间很有限,以后升个副处都难。
领导愿以为小王会对他感恩戴德、感激不尽。谁知不识相的小王,竟然想也不多想,甚至也没装装样子,说回去考虑一下什么的再说,当场就拒绝了。他说自己喜欢干法医工作..领导万万没想到他竟这样不领情,背后说,他就是个一根筋。
妻子得知他回绝领导了美意,也说他不知好歹。
小王却说,人嘛,不能只看名利。。。。
(六)
老李自从退休后,就更频繁地找小王下象棋了。
只要有时间,小王也愿意与老李下下象棋。
不同的是,他们下象棋的时间,没之前持续那么长了。老李年龄大了,熬不得夜。观战的人也换了一批又一批。
一次棋局中,一场看似漫不经心的棋局开始,老李突然打破沉默,问起小王,手上的x x案,伤者是自家远房亲戚,受人之托,想打听一下伤残能评到几级?
老李说话很艺术,不动声色之间,传递了几个信号。一是受害者是自己的亲戚,我不知道案件对方有没有找过你,但小王你不能向着对方,二是你我这么多年的老交情,该关照时还是希望关照一下。
其实,对于小王办事不讲情面这事,老李早有耳闻。单位里有不少人,在小王那都碰过灰。甚至,局领导出面打招呼也不管用。
于是,有领导说小王目中无人。有同事说小王是个不懂人情世故认死理的咬卵匠,。。也有人说,要不是没招到合适的法医,小王早就被取代了。
这个说法老李相信,多年职场生涯,他的认知是,坐台上的不一定是能人,能人不一定能坐台上。
你看,别的很多业务能力并不出众的人,早就提拔成局领导了,小王依旧原地不动,还是个管刑事技术的副科级中队长。中队长算个啥?拿出去别人未必知道。
老李想着这么多年,两人至少比别人说得来。小王至少不会明着拒绝自己。
没想到小王几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硬梆梆地说,这个评级鉴定是有具体标准的,评级要看当时受伤情况,也结合看治愈后功能恢复情况,能到几级就是几级。
小王没有说到具体几级,摆明还是公事公办。
老李一听,虽有些不说,转念一想也表示理解,这才是小王的作风嘛。小王这样说至少让老李吃了个定心丸:一是小王不会偏袒对方,二是小王当然也不会向着他亲戚。难怪同事们叫小王一根筋、没回旋余地,说话做事嘎嘣脆。老李心中暗自想道。。老李算是头一回在小王这,领教到小王的一根筋。
换个懂人情世故的,不说捡漂亮话说,至少也要委婉些吧,不必把话说得那么官方。譬如看咱俩多年不错的交情,我尽力往高处靠吧,以后赔偿金也会多些。诸如此类的话。实际向不向高处靠另说。至少会让人听了心里觉得舒坦。但小王不会这套话术。
老李还发现一个秘密,小王的侄儿似乎有点多。尤其每到寒暑假期间,小王总会抱歉地对邀约下棋的老李说,家中又来侄子了,不能陪老李玩棋。
老李心底暗自揣测,小王这家伙,该不会趁妻儿外出,搞起了婚外情吧?
有次,当老李再次发出棋局邀约时,小王又说侄儿来了。老李习惯性地看着小王,似笑非笑说,小王,老婆娃儿不在家,莫耍野了哦。然后,又是耐人寻味地看着小王。
小王见老李那似笑非笑的样子,知道他在怀疑自己。急了,便带着侄儿一起去与老李下棋。正是这次侄儿的出场,解开了老李心中多年的疑惑。
老李这才知道,小王口中的侄儿,其实不是亲侄儿,是小王资助的学生。听资助的学生说,与他一样,受到小王资助的学生前后至少有十几个。
受资助的,都是小王妻子班上的学生。从中学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得花多少钱?他们中有的考上大学后,每年都趁寒暑假来看望恩人中王。
老李问小王,这么多年怎么从来没听他提起过这些事?自己本也可出一份力的。小王只是淡然地说,他自己也是穷孩子出身,知道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对学习这件事的渴求。
老李很震撼,从此对小王刮目相看,逢人就夸小王。心想自己这么多年,果然没错看他。这么多年,他硬是从没听到小王,提到过一句资助学生的事。
老李终于解开了自己的困惑,明白了小王,这么多年总那么节约的原因了。
自参加工作起,老李总看见小王总爱穿一身警服。一年365天,没见他穿过一件象样的便装。有时参加同事的聚会,小王脱掉外面有标志性的上衣外套,胡乱穿一件旧夹克衫,就是他的便装了。眼细的人常会通过衬衫领口处的徽章,看出他除了上衣外套,里外都还是警服。
同事常取笑他是守财奴。哪知道他背后这么多的义举。
老李后来因年龄大住儿子家,与小王多年的棋局落下帷幕。
(七)
不止是老李不理解小王。
小王的妻子也不理解小王。不,这么多年熬下来,小王已成老王。因为老王对家中大小事都不管,导致妻儿都有一肚子的委屈。
这种委屈,第一次爆发在老王儿子高中毕业时。这么多年,老王吃到了一直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家庭的恶果。
老王儿子高考成绩不错,老王甚感欣慰。想着自己与妻子平时忙于工作,很少管过儿子的学习。好在儿子争气、学习成绩一直优异,高考分数出来超出一本线整整一百分。可以上一个很好的大学。
填报志愿时三人家庭会上。
老王建议儿子填报某著名的医学院,儿子分数很高,可以选该校的王牌专业本硕连读。而且小王的一些大学同学,如今在一些在医学院或者医院担任博导或医院领导,今后儿子毕业后,无论继续深造还是就业,都有不错的选择。本来医生这份职业也挺好,受人尊重。
老王万万没想到,妻儿一致反对他的方案。
妻子的理由是,学医的人见惯了生老病死,导致他们生性冷漠,不会照顾家人的情绪感受。比如老王就是活例子,这么多年,从来没顾及过自己和儿子的感受。心中只有自己的工作,跟个机器人似的。妻子说老王是莫法改变了,她不希望儿子以后也变成冰冷的机器人。
妻子说罢 ,儿子也反对。。。
儿子对老王说,你不要把当年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强加在我身上,我不喜欢学医,也不想当医生。2;1这样的局面,让老王很是无奈。老王又对儿子说,医学院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很抢手的,以后还可以跟着我同学读博。儿子说,我对读又博不感兴趣。
老王便问,哪你想学什么专业?儿子说想学土木建专业。老王说,国内高速建设几十年了,说不定哪天房地产行业就熄火了。儿子说,你没看现在正红火着吗?以后不行了再说。
无论老王说什么,妻儿油盐不进。左说左对,右说右对。
最终结果是,儿子坚持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某国内TOP 3大学的土木建专业。
儿子选专业的事,一直是老王心中的痛。
他邦了自己的侄儿选择了医学院,邦了那么多的人家孩子填报志愿,怎么到了自己儿子这,就这么不听话了呢?
老王觉得那几年,自己糟心的事一起不接一起。
早年,老王刚参加工作那会,他不敢大手大脚花钱,每月他把自己工资一半,拿给了资助自己上大学的哥哥和姐姐。后来小王结婚了,不好明目张胆给哥姐钱,但还是会把自己的奖金、出差补助之类,背后悄悄拿给哥哥姐姐用。他永远记得哥姐当年对自已的好。后来,他还要资助贫困学生。总觉得钱不够用。
老王儿子上初中那会,大哥看着别人养牛挣钱,对当时的小王说,自己也想办个养牛场。
老王想都没想,甚至都没与妻子商量,就把自己手上多年的积蓄,加上贷了一笔数目不小的款,全部借给了大哥,开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养牛场。随后还背着妻子陆陆续续往里投了不少钱。
可当农民的哥哥根本不擅管理,请的工人想着法子偷懒,只有老王的大哥不在场,请的人就躲一旁打牌的打牌、钓鱼的钓鱼。干活的人不尽心尽力,养的牛儿自然容易生病、生长期也长,。。。漏洞百出的管理下,养牛场的经济效益怎么会好?
老王妻子后来知道老王把钱借给大哥办养牛场,也很生气,一是气他这么大的事,瞒着自己没商量;二是借钱这么久了,也没见说啥时还。想着自己儿子马上大学毕业了,说想给儿子在省城买房。说养牛场也不赚钱,多次催促老王让他大哥把养牛场卖掉,好把家里的钱还了。可大哥不想卖,卖了就得还借老王的钱。还差那么长一截呢。老王也不想卖,说卖了养牛场,那十几号在那工作那么多年的人,他们怎么办?
这一拖就是好几年。
小王的儿子大学毕业了,一直在省城租房子住, 眼看房价一路上涨,母子俩再次与老王商量,想着让老王出个首付在省城买房。
老王儿子报名参加买房摇号。不想运气暴棚,竟然摇中了仅有10%的中签率。可老王哪里拿得出钱,无论妻儿如何与他吵,他手上没钱。
眼睁睁看着比市场价每平米便宜几千元价、好不容易摇到号的房子,因为钱不到位,最后只好放弃。
眼睁睁到手的金娃娃被别人拿走了。
妻儿心中的那个憋屈无法与人道。
这以后,房子成了一家人最不能提的火药桶事,一提,必炸。
又是几年过去,老王的儿子所在的行业有些萧条。真如老王所言,房价在一路高歌猛进几十年后,开始掉头向下。房地产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老王大哥的儿,当年大学毕业时,国家已不实行包分配。好在在老王辛苦培养下,侄子还算成器。大学毕业后,也有了满意的工作。
老王大哥只看到的自己的儿子能干、有出息。他哪里知道老王背后默默的付出。甚至还时不时地还在老王面前,显摆一下自己作为成功父亲的优越感 。
老王心里那个堵得慌啊。
最后,老王终于下定决心,劝说大哥卖掉了养牛场。就如妻子说的那样,不赚钱的生意,留着干啥?
卖完牛场算帐,亏去一大截。大哥说自己是农民,填不了这窟窿,摆明是要让老王认帐。老王也没再多理论。
老王看重的从来都不是钱。当初他支持大哥办养牛场这事,无非是想帮大哥一把,谁知帮着帮着,发现还能给那么多人解决就业问题。就觉得这事挺好。可这么多年,一直亏着也不是个事啊。老王总算想明白,办养牛场本就是生意,生意就得按市场规律办。
后来,老王用大哥卖养牛场还的钱,给儿子在省城付了5成房款。房价比当初摇号的房,至少多付几十万。
老王的妻儿,在老王多年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他们对钱财原本看得不是太重。老王这么多年一直资助学生,名单都是妻子提供的。所以,夫妻对于买房多花出的这部分钱也看得开。他们说,房价虽然贵点,但房子位置是自己满意的。
老王说,退休后,他就去民间的法医机构坐班搞钱,把当初的损失找回来。
老王退休后,第一件事就是陪妻子出游。他们出游的第一站是大西北。妻子知老王怕坐汽车,夫妻俩选择坐火车过去。
去大西北也不是无缘无故去。老王他们之所以选到大西北,是顺带要参加老王资助的一个大学生毕业生婚礼,大学生毕业后在在西北工作,大学生在婚礼后,租了辆小汽车,载着老王夫妇俩,把当地的风景名胜游了一个遍。
奇怪的是,老王这次竟然奇迹般不怕坐汽车了。车上的老王,脸上始终洋溢着老父亲的心满意足、笑意慈爱。
日渐成熟的儿子,终是理解了老王。
这是最让老王欣慰的事。
儿子不无骄傲地说:我爸其实是一个有着大爱的人,他的理念,至少超出常人20年。如果是现在,让我再选,我会选医学院。
听毕儿子一番话,老王眼中渐渐泛起薄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