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武道道

没有网络没有通讯的环境下,时间会变得很慢,埋头做一件事感觉过了好久,抬头看一下钟表才一小会。
难怪人家会说“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今天是父亲节,一个连商家都懒得搞活动的节日。父亲这个群体本身的消费欲极低,他们往往一件衬衫好几年都舍不得换。
走进偌大的商场,各色商品依旧琳琅满目,却几乎找不到一件真正为父亲而设的礼物。
父亲的形象,在消费的语境里,似乎难以找到令人兴奋的落点。父亲们自己似乎也早已习惯了这沉默的位置。
他们习惯于付出,却不习惯索要;他们习惯了担当,却从不习惯被关注。
父爱如山亦如水,有人说,读懂父亲或许需要我们用尽一生的时光,他似灯塔,在我们懵懂时指引方向,如大树,在我们幼小时遮风挡雨。
也许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崇拜父亲、质疑父亲、成为父亲、理解父亲、最终也许不如父亲。
要写父亲就不能只写父亲,要写他那有些佝偻的背,和手上皲裂的茧,岁月的刻痕下依旧传递着力量和温暖。
要写父亲就不能只写父亲,要写他眼中的光芒,即使在逆境中也闪烁着不屈的火花。
语文课本里对父亲最深的刻画还是朱自清的《背影》,故事里的那座车站就是上个世纪南京浦口的火车站。
无论什么时候看这段文字都会让人很动容。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也许是关于父亲最有名,也最动情的一段文字了。
人的一生,要学会接受三个事实:少年接受父母是普通人,中年接受自己是普通人,老年接受孩子是普通人。
就拿接受自己是普通人来说,很多人努力一生也不过是成为一个普通人,事实上成为普通人本身就已经很奢侈了。
没有必要在乎别人的评价,学会为自己而活,而不是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别人说你好改变不了你的生活,自己心里清楚才是最有用的。
中国父母最难接受,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会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
即便是从内心隐约意识到这一点,也定要排除万难,创造条件把孩子培养成天才。
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很多中国父母给自己拟定的宏伟目标,也是他们赋予自己的伟大责任。
这个世界上99%的人99%的可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从概率上来说,一个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快乐、幸福与平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而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99%的部分,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剩下1%极其渺茫的希望中。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了会失败的豪赌,是很多人悲剧的开端。
所以,我们很多人过得并不快乐。
希望每一个做父亲的都能卸下心理包袱,活得轻松些,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人生很短,给自己留一点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