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县域经济是重要的基础。但在西部地区,当前县域发展总体上面临着几大困境。
一是基础设施仍较滞后。特别是交通。通则畅,通意味着物流成本的大幅降低。虽然近些年各地普遍加大了建设力度,交通改善也较为明显,但相较于城市交通的突飞猛进、路网完善,县域的交通仍然欠账较多。通受阻,首当其冲的是物流成本下不来,产品向外输送就会受影响,因交通不便导致的社交半径较小,也影响人才引进。尽管现在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化发展较快,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一些不利因素,但这对县域经济发展是重要的制约。
二是产业支撑普遍较弱。现实情况是,县域的产业支不起,撑不久。多数县仍缺乏象样的工业(当然也缺乏发展工业的基础条件),更多是农产品加工等。而且生产方式比较传统,生产效率也不高。
三是人才普遍缺乏且层次不高。县域留不住人,是长期存在的难题。不仅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以及技能工人严重不足,目前各地在乡村振兴中大力发展的文旅产业、农场经济(庄园经济)更是人才匮乏。就连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不足。因为,走出去的年轻人,极少愿意重返农村。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以农村为主的县域人口普遍是净流出。
四是营商环境总体上不够优。营商环境好与差,最重要的看营商成本高低,这与行政管理效率高度相关,与“放管服”改革到位程度高度相关。就多数县而言,从“显性”方面看,管理的“明规则”不够便捷甚至过于繁琐,徒增成本;从“隐性”方面看,“潜规则”仍然存在,吃、拿、卡、要、拖现象并未根绝,摆不上台面的成本较多。同时,由于中心城市对县域城镇的虹吸效应,也使县域引资引智等工作成本大增。这给营商环境带来较大影响。
解决上述这四个方面县域发展中的困境,都需要资金。但县域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财力总体有限,更多是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加上县域融资能力也不强,缓解困境其实难度相当大。而且以历史的视角观察,这些困境将长期存在,主观的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部分,但终归不能根本解决。唯有期待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期待大城市更加有力的辐射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