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的能力,涉及身体、衣服、日常用品、住所和环境,在比喻的意义上还指品格上的纯洁。我们可以认为童年早期的如厕训练影响此后的人格发展,至少影响对清洁的态度。
与准时不同的是,清洁与否的结果大多只与自己相关,而且也相对容易做到,因此,清洁常常是一个人最容易做也最容易取得成就的行为,也常常是他人评价的最低标准——如果连清洁都做不到,还能做什么?所谓“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同时,也有人选择这个行为来放松、放纵一下自己,逃避“社会监管”和自己与他人的审视。“扪虱谈天下”就是一个代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一些自视较高、自我接纳非常好的人,有时在清洁上不拘小节,并引以为豪,也有的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当生活中的失败太多,抓不住的东西太多的时候,他会抓住“清洁”这个更能体现自己的把控感和成就感的行为,赋予其更多的意义和解释,加上科学的关于清洁卫生的知识,变得强迫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强迫症患者的主要强迫行为之一是清洁或不清洁。清洁有时也被引申来描述人品,因此也会成为评价他人和与他人关系的内容之一。例如,常见的形容某人精神或人格受到了污染,不屑于与自己看不上的人交往叫作洁身自好,等等,清洁成为自我保护的一道防线。有洁癖的人往往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与要求都比较严格甚至严苛的人。因为清洁的简单易行和明白易懂,常常成为导火索或表面的争执内容。常见的夫妻关系中的争吵常与清洁有关,我们要注意不要被这个表面内容所遮蔽,要看到通过清洁,他们实际在争的是什么?各自要的是什么?是服从、公平还是尊重、把控与接纳?
怎么才叫清洁,标准相差极远。相对而言,南方因为河水、湖水较多,清洁较为方便,北方因干旱缺水,清洁条件较差。有传说西北特别干旱的地方,一个人一生只洗三次澡。也有北方人并不认为南方人清洁,一条河,上面洗衣服,下面淘米洗菜,怎么能算干净呢?这些例子充分说明,现实能力的发展受环境影响极大,各人有各人的标准,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