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1、几十年来,人们一直依赖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来编制课程,这个分类通过区分从知识到评价的认知层次,为学校教育的思维维度设定了结构。
2、2001年,安德森和克拉斯维尔发布了修订版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清晰的区分了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
3、我们的焦点更多的放在推进教学活动的动词上,而较少放在对于观点的可迁移的理解上。《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的作者埃里克森和兰宁建议,采用以观点为中心的概念为本的课程模式,推动学生从事实性知识走向概念性理解的学习。
4、如今,在教育领域,更多的人认识到,课程和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它必须涵盖更有深度的、可迁移性的理解,这个层次的理解是在概念性层面的思考中形成的。
5、概念为本的教学,清晰的分辨出了学生在事实性层面必须知道的,概念性层面必须理解的,以及在过程中策略上、技能上能够做的。然而,传统课程模式更多是关注学生能知和能做,它更容易忽略将理解作为第三个要求。
6、事实性知识易于评价,但是目光短浅地囿于事实性知识的牢笼意味着我们将被锁定在课程和教学的低层次覆盖模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