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南联大到如今的清华,一代代清华人所传承的,不正是这句话吗。时代变迁,而精神永存,清华人自有清华人的骄傲,清华人的傲骨,清华人的为国为民,最后那个现代的清华人。不正是如今千千万万毕业生的缩影吗,战乱时期保家卫国,发展时期奉献青春,和平时期,在社会的各个岗位,做着微不足道,却不可或缺的工作。不管时代是什么样的,清华人,跟他们不一样。
西南联大是教育史上的奇迹啊,在茅草搭的漏雨的教室,在随时会有的轰炸中,同学们从未放弃过学习,哪怕在躲避轰炸的防空战壕中,一个一个一闪而过的身影,都是将来影响甚至改变时代的伟人,那样的环境,那样的条件,偏偏出了那么多的大家名家。究其原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那个国破山河在的时代,每个热血青年都背负着救亡图存的使命,国家在一点一点沦陷,而他们的担子也越来越重,正是因为这样,不管外界环境怎样,他们内心坚定,有信仰,有希望,从未动摇。
还有就是,西南联大造就了文化史上的大融合,北大,清华,南开,所有各个方面的大家前所未有的大融合,杨振宁曾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西南联大的6年生活经历,在我一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还记得那个报名参军的空军飞行员,他的母亲来到西南联大的时候,说过一段话,“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这段话放到现在,是那么的正确,开明,人活着,就是要追求自己的价值,享受人生的乐趣。可是,不适用于那个年代,不是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而是整个国家都危亡了,在民族危亡的时代,个人的追求显的那么渺小,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只是最简单的,为了守护我们的国家,为了将来人,能够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享受人生的乐趣。国将不国,何以家为!
发展时代,王敏佳,陈鹏,李想,几个年轻人在时代的裹挟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印象最深的是在王敏佳被批斗的时候,李想在对面接受表彰,做报告,一堵墙,墙里墙外同样是站在台上的两个人,昔日的同窗好友,境遇却是大不相同。敏佳发自内心的那一笑,正是看透了自己的内心,明白了真正爱的人,是谁。因为看清了自己的内心,敏佳被殴打险些致死,没有人挺身而出,没有人相信她,大家都当做笑话冷眼看着这一切,是没有同情心吗,是不敢,是那个时代下深深的忌讳。唯有诬陷她的那个人,反应过来,却没有为她平反,而是自己跳入深深的井水,结束了自己保受折磨的一生,究其原因,不过是淑芬执念太深的缘故,如果当初肯放过许伯常,也放过自己,哪有后来的种种,不是许伯常始乱终弃,而是思想层次上去了之后,真的很难再和农村妇女过一生。勉强在一起,只是互相折磨而已。敏佳在坟头醒过来的时候,真的好开心,以为他们终于能够在一起了,陈鹏带她回了老家,在老家,陈鹏是靠着当年“晃晃”叔叔偷偷丢下的食物活下来了,他不知道的是这位“晃晃”叔叔,也是清华人。一脉相承,由此开始
安顿好敏佳,陈鹏就走了,去到人迹罕至的大沙漠,去完成当时中国的最高机密。多年后,陈鹏归来,因为辐射,满头乌发稀疏掉落。回到家乡,没有看到敏佳,却看到了熟悉的一幕,满目都是批斗的标语,文革这股风,没有刮进沙漠,却刮进了遥远的昆明。影片没有讲诉这些年敏佳遭遇了什么,只是告诉我们,敏佳走了,去找自己一生唯一给了自己依靠的人,陈鹏在归来的路上,而敏佳在寻找他的途中,俩个人,从此错过,没有相见。
而李想,在边疆救助了一对夫妇,牺牲了自己,临死前,唯一的一句话“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正是陈鹏在敏佳坟头对他说的唯一的一句话。得救的那对夫妇的孩子便是现代的张果果。清华精神的传承,便是如此吧。
最后,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却不是真实。什么是真实,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愿你在被打击时 记起你的珍贵 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 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 行你所行 听从你心 无问西东
这大概就是历代清华人的信仰吧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