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36期“行”专题活动。
每次听到老公说晚上不回来吃饭,深更半夜回来,还满身酒气,走路跌跌撞撞,怒气就不打一处来.
不由地对他骂骂咧咧道:“怎么不醉死在外面,回来干嘛?”
他无动于衷,倒在床上就呼呼大睡起来。
第二天醒来,我又继续对他横加指责,他像是回忆起前一天晚上的事情,两人便争吵了起来。
后来,我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学习到,说话就像一把利剑暴力,伤害他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提高说话的行为艺术,不但表达彼此的需求,也能让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再次面对老公喝酒之后,我不会被自己的怒气冲昏头脑,而是冷静下来,照顾他。等第二天他清醒时,我再跟他说出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需求和请求。
“老公,你一个星期在外面吃三次晚饭,我一个人在家里很孤单,想要你多陪我,希望你一个星期陪我吃三次晚餐。”这样跟老公说了之后,他欣然地接受了,而且还是情意绵绵的。
管理之父德鲁克说过:“一个人,她必须知道应该说什么、什么时候去说、对谁说、怎样说。”
每个人不是一座孤岛,活在社会上,作为社群中的一员,说话就是成为彼此间沟通的桥梁。说话语言艺术变为尤为重要,有些人心里明明不是这样想的,可说出来的话硬邦邦,冷冰冰,话一出来顿时伤害了很多人,话也聊死了,气氛变得很尴尬,结果不欢而散。好的语言艺术,不但能让气氛活跃,也能得到众人的喜欢,也是传递爱意的一种方式。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说话的行为艺术,而且是用最简单的数学公式般套用就可以了。
它介绍了四个要素,事实、感受、需求和请求。
首先是事实观察,这要求我们客观地看待一件事,不要带有自己的判断和评判。带有自己的观点去说话,很有可能就进行了道德评价,效果会适得其反。
小李一个星期上班迟到了三次,如果老板说小李总是迟到,那小李听到之后,心里就会很不舒服了,肯定会马上找出反驳的理由。“同事小张一个星期上班迟到四次,你怎么不说呢?”“小李总是迟到”明显就是自己的观点,"总是"一词带有批判色彩。
如果我们只描述客观事实,效果大不一样。
老板说:“小李,我在考勤上看到,你一个星期迟到了3次?”
小李面对事实证据面前,无法反驳,心里也会有羞愧之心。
其次是感受,生活中所有的交流都是基于感受的表达。通过对自己和他人感受的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倾听对方。
有一次,我的儿子正在兴趣盎然地玩着他的玩具车,朝着新装修的墙壁不停地撞着,我心疼墙壁,不小心用力过猛,把他的玩具车丢开时,儿子的情绪顿时像崩溃了一般,坐在地上哇哇大哭。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太粗鲁了,抱着儿子安抚道:“儿子,是不是我刚才的动作太用劲了,你很生气,是不是?”表达出儿子的感受之后,儿子瞬间点了点头。我连忙说:“对不起,我是不小心的。”这时,爸爸过来说:“儿子,妈妈还是很爱你的。”这时儿子才停住了哭声。
理解对方的感受,瞬间拉进彼此的距离。
第三是需求,每一种感受的背后都隐藏着需要,沟通不过是通过语言的交流,让他人意识到自我的需求。每个人情绪爆发的背后都是因为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才会用语言表达出来。
对老公发怒的需要是为了能够多陪伴自己,当怒气直冲头顶时,只成为了情绪的奴隶,智商瞬间为零。
最后就是请求,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才会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而命令必然要引起他人的反感与抵触。
我的老同学跟我聊天说:“她的上司总是用命令的口气跟她说话,连生活用品都要她准备。”
她气愤至极,抱怨不已,后来想尽方法调出这个部门,远离这个上司,就算是在路上碰到,都不想跟她打招呼。
人与人之间基于平等,真诚的心去沟通,双方的关系才会更和谐。
如果想到别人去做什么,就要提出之间具体的请求。
有个朋友说:“她老公跟她说把饮食做好一点。”
朋友说:“我做的很好啊。”
朋友觉得她把家里的伙食做的很好,可老公不满意,只是没有说得具体一些。比如说:“每餐做到三餐一汤或者每餐必须有个汤。”这样做的具体才会比较容易做到。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词六月寒。”
语言的魅力在于温暖人心,传递情感,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意。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可谓是说话行为艺术经典之作,很值得推荐去读一读,让每个人都学会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