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亲节,一早醒来,收到女儿的节日礼物:“母亲节快乐,妈妈!” 妈妈2个字,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内心对我的爱。
女儿还给我发了两个红包,一个5.2元,另一个红包13.14 元,附:love you !——“一生一世的爱”,这是是女儿对我的表白……感动于女儿的有心。
突然,眼眶有点湿润,脑海里想到女儿的各种好:懂事、善良、心思细腻、常为别人着想….
女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女儿从小就希望家人健康和谐,而不要礼物;还鼓励妈妈出去上班,不要为了照顾她和小宝,做家庭主妇……
平时,女儿不太善于表白,面对冲突,甚至有点遇强则强,这点很像妈妈;但在行为和内心里,什么都明白。
在众人眼里,女儿是个积极、大方、乐观、诚实的好孩子。
想到前几天,我和女儿间歇斯底里的“战斗”,看到女儿祝福的这一刻有了深深的觉知。
其实,我和女儿的“战斗”,是我错在先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没有经过女儿的同意,就自以为是的、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拿走了属于她的pad ,引发了有“起床气”女儿的抱怨和责问,面对她责问的语气,我“不甘示弱”,凭着妈妈的权威,用更大的嗓门跟孩子“讲道理”,企图用强的势力压制她的怒火;孩子根本不吃这套,双方持续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彼此咆哮嘶吼……
当时我被孩子气的非常激动和不理智,可以说,女儿长这么大,是我第一次对她如此歇斯底里;甚至不给她吃饭,还让她签“同意妈妈不管她,今后一切后果自负”的承诺……
现在想来,觉得很可笑,觉得当时的自己怎么会如此幼稚。
其实,根本不是一件多大的事,而我的情绪却如此失控,跟女儿来了一场空前的大战争…..
总结我的情绪来源,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那几天,正好有件事没有解决,被耽搁了,导致心里有很多想说没说的话,也有无奈和没有表达的情绪。女儿的脾气给了我一个宣泄的出口,心里的怒火、不解和无奈一股脑儿全部发在了她的身上.
2)内心经常拿女儿和同龄的自己相比,童年的自己,虽然不能说是寄人篱下,但作为在别人家屋檐下长大的孩子,对身边的人和事,只有接受和委屈,没资格有脾气,所以,当女儿有脾气时,不太能冷静接受。
3)小时候因为和妈妈的聚少离多,所以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妈妈相处的机会,所以从不跟妈妈吵架,连大声说话都不会发生。
记忆中比我大三岁的哥哥,经常为了达到他要钱的目的,跟爸妈用脾气解决问题,我看到的是爸妈的隐忍、眼泪和难过。
所以,从小到大,我给自己种下的心锚就是:一定要对爸妈好,不让他们难过……长大后,依然本着这样绝对的尊重和爱的态度对待他们.
所以,当如今处于青春期的女儿,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和独立,跟我大声说话或反驳我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接受不了,不能容忍。
潜意识里的本能反应,“这样的行为,就是对妈妈的不尊重,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这样对我?你的心里、眼里还有我这个妈妈吗?….”满脑子的批判和受害者模式,如此恶性循环…..
事后,跟朋友聊起这事,朋友问:“你爱你的孩子吗?”,面对这么容易的问题,直接回答,“我当然爱…..”
朋友又问:“你真的真的爱你的孩子吗?”我有点迟疑,甚至还感觉到内心的虚弱。
“爱是什么?爱是无条件的接纳。”回想那天跟孩子冲突的场景和细节,从第三者或孩子的心里,那并不是一个爱孩子的妈妈的正常行为!
细细思来,生在这个时代和成长环境长大的女儿和我大相径庭。
所以,她面对事情、处理问题的态度不可能跟我当初一样,00后的孩子,“自我感”在她们内心,真的比命都重要。(这也是女儿那天哭着喊出来的)
跟当年那个为了适应环境而循规蹈矩、忍气吞声的我,不可同日而语,她应该做她自己,有她自己的态度.
女儿生气时脾气很大、态度很强硬,尤其认为自己没错的时候,那更是据理力争,毫不退让.——如果撇开“对妈妈的尊重”来说,孩子“坚持自己立场”的想法是正确的,只是我对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便妈妈错了,你也不可以用不尊重的态度来反击”的强权思想,更何况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
那为何我当时会发这么大伙,这也透视出自己内心的不够强大,没有冷静处理自己的情绪,缺乏包容心接纳孩子不好的脾气,缺乏共情。
别说孩子有没有爱,那时妈妈的表现,除了给孩子造成伤害,又能让孩子感受多少爱呢?
我们常常会怪罪于孩子不尊重父母,可作为父母的我们尊重孩子了吗?为什么“只许周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呢?
假如我们希望孩子接纳和尊重我们,那我们首先要接纳和尊重孩子,更要好好爱自己,因为只有足够爱自己,才会滋生出更多的爱给孩子,家庭中讲道理说没有用的。
事情已经过很多天,虽然我们前几天已经和好,相互间也聊了很多,但我不希望这次的行为在女儿心里造成伤害。
为了让女儿从那天的心境中走出,我决定在母亲节的今天,跟女儿敞开心扉,告诉她:妈妈那天为什么会这么做,以后会如何处理,妈妈有什么需求。
还要告诉她:妈妈爱她,今后无论发生什么,妈妈都会在她的身边支持她……
在此,我特别想说:任何关系,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从自身出发,做到尊重和平等。
即便是对待“翅膀还没长硬”的孩子,也要心平气和,用善良、爱和智慧,去包容和激发他们的自驱力,进而达到目的;千万不要以强压强,以暴制暴。
让我们一起彼此尊重,安然度过属于你我的“青春期”和“更年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