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远行客,先在手机打开这首歌再看文章吧。歌词很棒,曲风很和。)
暮春之初,旅行到南京,为完成游历中国历代古都的心愿。南京发轫于越国范蠡,经六朝烟雨,享八代芳华,至朱元璋定鼎,始成中国大都。南京在历史上有很多名字:“金陵”、“建康”、应天,至朱元璋时期以“应天府”为南京,后来南京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南京是一座伤城,为江南水乡所染,又被燕赵悲歌所沁。两千多年里无数次经历开国定鼎之大喜,乱世攻伐之惨烈,仅南京古城之中无辜惨死者就数以百万计。
当我踏上南京的古城楼时,历史感扑面而来,我上一次有这种感觉是在西安。在中华门拾阶而上,我看见一条大黑狗趴在城门楼子下享受着和煦的阳光,路人每擦身而过,黑狗偶尔会微微睁开双目瞟一眼来人,随后又低头趴在地上继续睡觉,游客来的多了,它就挪到另一处僻静的角落继续闭目养神,看来南京城的道路它早就烂熟于胸,知道哪里最适合休息。
中华门明代古称“聚宝门”,传说明代时的南京城有一半是当时江南首富沈万三出资修建,坊间传闻沈万三有一聚宝盆,可以钱生钱,所以此门命名为“聚宝门”。这种传闻我不以为然。我确定朱元璋没有机会认识沈万三,且大明开国时沈万三早就西归了。在南京城外郭18门中,中华门是一个典型,整个城墙由石块垒积而成,现在看见的城墙是修复过的,你看不出当时用的粘合原料,但在史料中可以判断出来,古代修建城墙分几种时期,汉代以前大部分的城墙由土块夯实建成,没有一块石砖,即便是很多城楼也是如此。工人用搅拌好的泥土一层一层的铺上去,然后使用木板用力敲打夯实。到后来中国的人口越来越多,采石技术也越来越发达后,大部分的城墙改用石砖,但那时没有水泥,他们用稀泥和进鸡蛋清增加黏性,以此来粘合城砖,其坚固程度已经接近水泥了。所以南京城的建造方法也是如此,整个建城的石砖由江南四省供给,役使民夫百万,耗时21年重建翻新才有今日之规模,朱元璋在位33年的时间里,几乎一直都在修建南京的城墙。
我本人是一个明史爱好者,站在中华门上时我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场景就是“靖难之役”,当年朱棣不满建文帝削藩,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军事政变。从北京一路打到南京,最终夺过大明政权,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是为“大明成祖永乐皇帝”。以当时的情况,南京号称天下第一城固若金汤,而朱棣实际仅三四万兵马号十万之众,那恐怕连北平上到99下到刚会走的孩童也一并算了进来。每次和人聊起靖难之役我就感叹朱棣此人多谋善战真是世间少有,尤其当我登上南京城之后更是惊叹当年朱棣的计谋,先是拜谒祖陵稳定民心,又对南京城内左都督徐增涛许以重利以为内应,而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吓得开门投降。如果当时攻打南京的不是朱棣,我想可能又是几十万生灵涂炭。
当有朋友建议我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我心里有点发憷,我是真不敢去看。三十万无辜生灵惨死屠刀之下,连空气里都是凄唳的呼喊,南京人在此立碑祭拜永记国仇。南京这片地底下的冤魂多到数不过来,历史上在这里发生过的战争哪一次不是血流漂杵尸横遍野。南京本土的血脉早就断得差不多了,他们或惨死于日本人的枪炮屠刀下,或倒在华夏内乱的攻伐战争中,现在的南京人大多数是从外地迁居过来的。
虽然南京城经历了这么多的战乱,但是这个地方是货真价实的“人杰地灵”,“天下文枢”的美誉不是浪得虚名的,中国明清两代有一半以上的状元都出自南京“江南贡院”,当我走进秦淮河畔夫子庙时,“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的感叹瞬间就起来了,当年王世贞写这首诗赞美秦观(秦淮海即秦观)的时候已经官拜大清刑部尚书,位高权重的他依然对秦观的才学俯首跪拜。遥想当年秦观在此写就的那些传世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等等几十数首诗词,这些诗句随便摘出一段那都是世人皆知的。当代文人冯唐那句有名的“春风十里不如你”亦是由秦观的“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一句中有感而出。我走在秦淮河边时仔细想想,当年这条路走过的那些英雄文豪:陈庆之、范蠡、谢灵运、吕蒙、王阳明、刘伯温...还有当年的秦淮八艳:李香君、陈圆圆、董小宛她们,多少英雄豪杰来到这里后醉生梦死,那吴三桂更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陈圆圆连国家存亡都先放在一旁。每想起这些历史情境,仿佛他们就在与我擦肩而过。
说南京你不能不说一个人,那就是朱元璋,是他让南京成为了一个实至名归的大都。虽然南京在之前有过几次作为首都的经历,但是都是在战乱年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四代“宋齐梁陈”皆定都于此,汉末三国时期的东吴也定都在金陵,可毕竟只是作为江南这半壁江山的都城,北面还一个到几个政权。真正的大一统政权定都南京还真就只有明朝和前朝中华民国。所以为了更加深刻感受南京的历史,我走进了明孝陵,这里埋葬着中国最后一个汉族封建政权的开国皇帝和他的皇后。明孝陵寝陵的入口有一块碑,上书四个大字“治隆唐宋”,是当年康熙皇帝南巡的时候写在的,交由当时的江南织造郎中曹寅刻立,这个曹寅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康熙皇帝每次南巡都会拜谒明孝陵,并且行三拜九叩的大礼,从墓道一直拜到陵墓口。这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当朝皇帝给前朝太祖皇帝陵墓磕头行礼,康熙深知大清离不开汉人的治理,依仗汉人就得收人心,这就是最好的收人心的举措。而这句“治隆唐宋”却显得有些过誉,明朝不仅比不过唐宋,连康乾盛世这道坎都迈不过去,大明从未有过真正的盛世,虽有过几次短时间的几年或十几年的政通人和的日子,什么“仁宣之治”、“弘治中兴”、“万历中兴”,但都白驹过隙,转眼就又陷入了低迷。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但他在民间的口碑一直两极分化,一说他长得丑,整个就是一鞋拔子脸比赵本山还难看,又说他杀人如麻屠戮功臣眼睛都不眨,但又有些史学家对朱元璋反腐反贪的手段倍加推崇,以严刑峻法将腐败遏制在摇篮里。朱元璋曾经把贪官污吏“扒皮实草”挂在南京城上示众,用以宽慰百姓并震慑官员。他当初定都南京是听取了谋士冯国用的建议,其实朱元璋本人不愿意定都南京,因为当时北方未定,定都南京有鞭长莫及的感觉,又因为中国长期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定都南京有偏安之嫌。朱元璋心里的完美目标是长安,他几次派太子朱标去三秦地区视察,可时过境迁,长安早就不是当年的长安了,并且又远离了江南富庶之地,漕运也不发达。朱元璋只得叹气作罢,感叹道:“兴废存数,只得听天”。确定南京为首都后,朱元璋开始重修南京城,当时修建的城墙长达35公里,动用了江浙地区32府148个州县的百姓,烧砖砌墙分工细致责任到人,每块砖上都有烧制编号,出了错直接就是杀头,因为皇城是国之根本。所以我现在看到的南京城墙即便经历了六百年风雨依然不倒(有请中国豆腐渣工程学习组参观)。坊间传闻,当年朱元璋逼沈万三出资修建南京城,沈万三本来出钱修城就可以了,他反倒在修缮工程完毕后又出钱犒赏三军,朱元璋当时就火了,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控制欲和自尊心都很强的人,怎么能忍受别人花钱打赏自己的军队,当时说要杀了沈万三,还好马皇后求情才得以逃过一死,不过最终免不了被发配边疆,最终死在了云南。
虽然朱元璋花了那么大力气修建南京城,但南京真正行使完整的首都职责的时间只有37年,从朱元璋开国即皇帝位开始算起到驾崩一共33年,建文帝做皇帝不到4年就被朱棣推翻了,朱棣夺取政权的第一件事就是迁都,他爹朱元璋没干成的事儿他给做了。所以南京基本上就等于是一个“陪都”,但拥有首都的所有政府机构,除了不设内阁之外,因为皇帝不在这儿设立内阁给谁做参谋啊,县令、州府吗?不存在的。
其实,南京的光辉岁月并不只存在于大明时期,三国东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京城都大放异彩。依托长江天险,又毗邻几大内湖水系,江南富庶之地,谁来谁都不想走。南朝梁时期,梁武帝萧衍派将军陈庆之护送北魏皇子“元颢”回“老家”,陈庆之领三千精兵从南京出发,人人身披一件白色的战袍,谁都没有想到这次三千人的北伐军差点就要统一中国结束百年的战乱。一路凯歌高唱打到了北魏都城洛阳。北魏守将看到沾满鲜血的白袍将士就浑身哆嗦,纷纷开门投诚。从此陈庆之获得了一个外号“白袍将军”,陈庆之回到南京的时候,他已经跻身中国历史上战力前五的名将。那一夜南京灯火辉煌,萧衍为陈庆之接风洗尘庆贺这次举世震惊的北伐,并举行封侯仪式,封永兴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南京在经过了一番战乱后,每次都能从混乱中以惊人的速度恢复过来,因为这个地方就是人杰地灵,就是物华天宝。南京人换了一代又一代,战乱时期的飘零异乡以及战场负伤无法回归故里的南京人,他们可能散落在华夏大地的很多角落里,翻开他们的族谱可能第一行就写着:“祖籍应天”。
当我走下中华门的时候,我又看到了那条大黑狗,他可能换了几个地方了,这次趴在了墙根下,背依着600年的南京城,享受着太平年代的暮春金陵,秦淮河的水卷着脂粉从脚下趟过,夫子庙的诗赋也洒入春风中吹过这座千年的古城。好比那一句:“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现代人生得安宁活的随意,也不懂我们的祖祖辈辈其实不常有这样安宁的太平日子,所谓“宁为太平狗,不做乱世人”,这话不是没有道理。不信你去问问中华门下那条大黑狗,它上辈子也是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