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的本质就是自己需要有个人来照顾,因为有时候人无法照顾自己。那我们为什么不会照顾自己呢?一个人之所以内心有匮乏感,有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就是,父母当年使用了错误的方式对待我们。错误的方式包括:
没有教我们如何照顾自己
懂得生活的父母能教会孩子如何照顾自己的生活,包括在家如何穿衣服、做饭、收拾房间,在外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上进、如何处世。了解自己的父母则会教会孩子如何照顾自己的内心,会告诉孩子“别怕,我保护你”,从而让他内化出安全感;会告诉他“你是可以的”,让他内化出自由;会告诉他“你很棒”,让他内化出价值感;会跟他一起玩,让他体验到游戏的意义。
不了解自己的父母没有教过自己的孩子关注自己的内心,孩子便不会做。这样的父母自身就经常缺乏安全感,会内心充满恐惧地生活着;自身就缺乏自由,总是在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自身就缺乏价值感,对自己是否是好的这件事充满了怀疑。这样的父母照顾不了自己的内心,自然也无法教会孩子照顾自己的内心。
这个教的过程并不是用语言告诉他怎么做,而是自我满足感比较充足的父母通过满足孩子,来让孩子体验到被满足是什么感觉。自我满足感匮乏的父母则无法教会他们的孩子。你可以想象,自己都很焦虑的父母,怎么可能教给孩子如何收获安全感呢?
剥夺
父母不能教会孩子如何获得满足感的话,出于生存的本能,人会通过自我探索,学习如何满足自己。遗憾的是,有的父母还会剥夺孩子本来就不多的满足感。这些父母会恐吓孩子,剥夺他的安全感;会限制孩子,剥夺他的自由;会打击孩子,拿走他的价值感;会不允许他享受,不让他体验到意义。
因为父母的力量是绝对大于孩子的,所以他们的剥夺必然是成功的。这么说并不是要原生家庭为个人的亲密感匮乏背锅,因为一个人长大后,可以自己满足自己。所以,内心亲密感匮乏的原因之二就是,我们自己长大后,没有通过学习学会如何养育自己。
原生家庭没有满足你的,你可以自己填补上。你自己不想填补的时候,就会责怪原生家庭。让原生家庭背锅的确是逃避自己当下的责任的一种方式,会让人逃避掉自己当下的责任:“只要我认为是爸妈的错,我就可以不用去做改变了。”但这样的方式对于现在亲密感匮乏的自己来说,是于事无补的。首先,爸妈本身就不愿意被改变,很难被改变;其次,对你有影响的并不是现在的父母,而是过去的父母,过去是不可能被改变的。
这时候,一个人自救的方式就是渴望他人来爱他,来满足他内心的需要,于是他就渴望与人建立关系。尝试跟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就是一个人尝试自救的方式之一。
所以,好的感情的本质就是二次养育的能力。在婚姻中,与伴侣相处时,如果他能做父母不能做的事,如果他能做我们不能为自己做的事,我们就得到了二次养育。
我们渴望感情,是因为渴望被二次养育,渴望长大。所以,当你对感情执着的时候,你可以先欣赏一下自己为了得到内心的满足感而做出的努力。
但并不是谁都这么幸运,坏的感情就是二次伤害。有的人遇到的伴侣犯了和自己父母一样的错误,对他们造成了新的伤害。本来他们想找个人遮风挡雨,却又发现风雨都是这个人带来的。
即使如此,你也不必自怨自艾。你依然有机会重新得到成长,你可以自己养育自己,做自己的父母,陪伴自己重新长大。毕竟,寄托希望给别人,终究是不确定的,养育自己却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养育自己的过程就是爱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