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打开微信就看到O哥发了一个朋友圈,大概意思就是说这段时间高强度工作,想快点做好却事与愿违,紧绷的弦一刻不敢松。这让我这个寒冷季节的起床困难户索性不敢再赖床(不过也已经过了八点,[吐个小舌头]),又想到昨晚加班O哥让我先走,一阵愧疚。回想这几周,案子的忙碌,接连的安排,上传下达的指示,各种会议的交流谈判……没有想到一向在我心中称为“智慧之人”的O哥居然也有陷入迷云的时候。我微信他:最终结果都是好的,如果没有,是还没到最后~ 不急不躁 慢下来~ 早安。
慢下来,对O哥说也是对我自己说。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在连续半年高强度紧张工作后在两三周之内狂瘦10斤的,就是顿顿吃肉吃很多东西都瘦那种,以至于下午开会同事都来问我瘦身秘诀(我也是很无奈)。一直以来我一个比较快乐的人,在这种压力下,身体和心理在这两个月都提出了抗议,你开始心有余而力不足,变得焦虑,急躁,一度情绪不稳定,在经历了几次重要考试后看着今年的安排表,果断的放弃了之后的研究生。这一年,各方面我把自己加得太紧了,我想加快步伐走完别人的3年,我想妥妥地完成自己的每一个计划和目标。但是本职工作也已经让你分身乏术无暇多顾,于是你狠狠地逼了自己。我想,我应该停一停,慢下来,休整和调整才能重新出发。
而现在,“快”似乎是以轰炸的方式渗透到了你我的生活。速度与效率无不昭示出大家打鸡血般的激情,我们步子在加快、敲击键盘的速度在加快,甚至连谈个恋爱结个婚也越来越快。快是便捷,是竞争,是飞速的发展,却也是残缺。一个外国朋友那天微信我说:Ning,我准备回国了,但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候机时发现百分之九十的中国人都在玩手机or iPad,为什么没有人看书呢? 对于这位朋友的疑问我非常理解,因为在国外阅读算是他们的业余时间的一项必排项目,尤其是日本,以色列,匈牙利。而今,社会高速发展,国民享受着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也泥陷在速度的藻泽。信息爆炸的时代,快餐似的浏览让人们暂时遗忘了静心读书的沉浸。面对各种压力,大家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焦虑。这个时候我想,你可以慢下来了。放下手中的鼠标,去读一读倾心已久的书籍,听一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看一看喜欢的电影,吹一吹早就想去海边的风;去爬爬山,打打球,在自然旖旎的风光中,淋漓汗水的挥洒中放空。
慢下来,让未来更快。
同学小C去相亲。他说要在他们见面后十五分钟,打个电话给他,打通了之后不用说话,只听他演独角戏。如果对方还不错,他就装作接到朋友聚会的请求,并表示自己来不了。如果对方没能入他法眼,他就装作是接到领导要求加班的命令,一惊一乍表示马上赶来,然后做出深藏功与名之状,淡然脱身。终于有一次,他得到了报应,约会才五分钟,倒是对方先接到了电话,然后声称要加班,迅速离去,把目瞪口呆的他留在原地。
这时代,每个人都在设法抢先离开,而且是毫发无损地离开。
所以,“速度”成了感情的重要特征。一方面,时代的转速太快,整个世界给出的选择太多,让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种“游乐园速度”: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个游乐点,而每个游乐项目,每个“购买点”,都得在短时间内攫取参与者的身心,得快,得迅速获得效果。
另一方面,我们怀着一种惧怕,生怕对方比自己更快、更果断。当我们给出十五分钟的时候,却发现对方只肯给出五分钟,下一次,我们也只肯给出五分钟或者更少;当我们愿意给出一年的时候,却发现对方只准备了六个月,只有暗暗加快自己从感情中脱身的速度。在这种隐蔽的较量驱使下,原本就变得快捷和廉价的感情,更是带上了加速度。速度已经变成了一种武器,只看谁抢先拿出来,就像特工们的拔枪比赛,谁晚谁吃亏。被这种隐忧照耀着,感情越来越像流沙,没有温度,没有湿度,也没有深度。
木心有首诗叫《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们对感情质量的要求,我们对生活里温度、湿度、深度、长度和厚度的要求,都和时间有关。慢下来,多用点时间,就热了,就润了,就深厚了。爱情友情,都是如此。
就像杜甫和李白。杜甫一生,给李白写了那么些炙热诗歌:“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还有:“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事实上,李杜两人,一生只见面两次,相处几个月,却忆了半辈子。固然因为他们灵犀相通,也因为,一切都得之不易。见一次面,需要长途跋涉,此后又要经历长时间的离别,天灾人祸,在去见面的路上,有的是时间去期待、想象,加深了见面的喜悦,分别之后,又有的是时间去想念、重温,加深了情谊的刻度。
那时候的爱情、友情,乃至衣食住行,无不如此,因为得之不易,因此格外深刻。这是古人“深情”、“深刻”的全部秘诀:得之不易。也是现在的我们肤浅、薄情的全部秘密:得来太容易。物质、信息、性,都因为容易得到,而失去了深深烙下印迹的可能。而一旦被卷入速度的风暴之中,就只有快、更快,一旦慢下来,就会成为输家。
似乎,也只能接受这种现实了,对于从前的慢,对于现在的快,我们无法做出简单的优劣判断,不好简单肯定或否定。但人类学家奥博格(Oberg)曾经提出过一个说法叫“文化震荡”——“由于失去我们所有熟悉的社会交流符号和信号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反应”,我们可以套用这个说法,提出“情爱震荡”——由于动辄丧失熟悉的情爱信号,转去适应新的信号而引起的震荡。那种震荡,给我等肉身凡人所带来的,恐怕更多是损耗。
是时候慢下来了,给自己多一点时间,也给别人多一点时间,而且要达成共识,所有人都从增加五分钟做起,慢慢爱,慢慢体会,努力发掘一段感情中的养分,和一个人培育深厚的联系,不用速度去伤害别人,因为,速度这个武器所伤害的,并不只有别人,还有自己。
在爱情路上跌倒受伤,老K问我:“木宁你信命吗?”“我信我也不信。”我相信没有无缘无故的遇见,我不信天作之合天生一对,命运安排相遇,而如何走是人与人的事。所幸做好自己该做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老K又问我:“你还相信爱情吗?”“不相信却又信了。”有那么几天是不信的,因为信仰被摧毁了,后来又愿意去相信,因为大多人还是善意的。《晋书》语:“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我们去总结,去接受,去面对,去成长。凡事都有它的规律和必经过程,一味的加速超越反而越来越糟。欲速则不达,慢下来,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