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与一个小友,谈起我的“星辰大海”。
我想写一部小说,写一部“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的小说。
然而当我真正构建小说的框架的时候,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浅薄无知。
语言
一部优秀的小说,语言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简单说来,情真意切,不矫揉造作,朗朗上口,余音无穷。想必,大家难免看过一些被粗浅翻译的外国名著。由于译者浅陋的汉语言驾控能力,使一桌子“山珍海味”,难以下咽。审视自我的语言水平,也只能用“粗鄙”来形容。因此,我计划再从语言的角度,好好欣赏经典的“四大名著”。
文化
一部缺少文化内涵的作品,是没有任何生机可言的。而我们的文化,是根植于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那么内心就有个疑问,我能说清楚我们传统文化的魂魄是什么吗?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人文思想,我没能深入地扒拉其核心,如何蒋其延伸到当下。借用葛剑雄教授在《统一与分裂》的话“尽管我们讨论的是昔日的天下,但面向的无疑是未来的世界”。因此,我计划从文化角度,重塑自己的历史观。
结构
既然是部小说,结构就要具备合理性。这里面是不能有生搬硬套的乱搭乱配。小说是以什么样的故事线条展开,或者是该有几个故事线条。这几条线条是如何杂糅在一起呢?隐喻,反差,跌宕等等,如何在整个故事线条中展现出来。不仅要引起读者的猎奇心理,也要深度切合客观逻辑。因此,我还得从结构角度出发,欣赏大量的名著。
人物
小说是作者述说自己的故事,也是小说人物在向读者倾诉自己的人生。小说里的人物,比现实的人物更加清晰。单个人物即使多个人物的叠加,也是社会关系的代表。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构建出代表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物特质,对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这一点,恐怕,要依靠观察,多思考,多练习,多总结来解决。
未来
如果一部小说,只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那只能称得上“纪实文学”。而我要的是一部能启迪未来的作品。不仅仅是植根于过去,更是要融入未来。那么未来的天下是什么样的天下,未来的天下与当下的天下,以及过去的天下是如何产生关系呢?在当下这个人人持有智能终端,高铁使人流物流半日千里的时代,信息与物流的高效交换会不会引起社会深层次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有政治生态,也有文化生态。就此,文艺作品能否有前瞻性的观察。这一点,就需要更多的学习与思考。这个学习更多是跨界学习,比如科技带来的生产性革命,蜂群的智慧行为如何体现,生物学的共生关系如何在不同文明中体现出来。
想到这些,不禁感到自我的“浅薄粗鄙”。当前看,萌生写作的意愿,最实际的意义,是让自己更有方向的学习。今年三十四岁,未来三十年我该如何度过,或许这也是个方向。与其说我的星辰大海是写一部撼动人心的小说,不如说是畅游在探讨这几个话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