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共读《道德经》第二章,先看帛书甲本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随)也,恒也。是以声(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再看今本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理解】阅读这一章,应注重理解以下两点:
第一,相对论。林语堂在《老子的智慧》一书中把这一章称为“相对论”。并用庄子的文章来释义,以庄喻老。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所以彼此才有分别。“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
世界上很多的事情有正必有反,有黑必有白,这两者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他们的对立之中才能形成一个运动变化与发展。
这一章,老子告诉我们一个看待问题做事情的高级思维方式,也就是从整体合起来看问题。先从正面分析,再从反面来看,然后合起来一起看。也就是黑格尔的思维方式——“正反合”。从我们不习惯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有助于个人的成长。
第二,听其自然。老子提倡自然,反对人为,书中到处都是讲这一套想法。“为”是不循自然之理,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变化。“无为”反之,是叫人去掉人为的西,复归于自然。
万物变化,是万物自己变,圣人做的都是无为之事,说的都是不言之教,根本不去干涉它。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很多是违反自然的,人为干涉太多。
王弼认为:“自然已足,为则败也。智慧自备,为则伪也。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使功在己,则功不可久也。”
另,“盈”,今本避汉惠帝讳,改“倾”。古人说的圣人,本来意义上的圣人,都是上古帝王,有权有位,可以安民济众的人。一般认为,圣人是古代的共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