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从小学起,我们就开始学习英语。从一开始的ABC到单词认读,再到短语、时态、句型结构。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更不必说出国留学,无不需要考察英语。可以说人生大大小小的考试,我们都要面临英语这道难关。当然本篇文章不是要宣讲英语的重要性,而是想弄明白我们英语不好的原因,以及如何学习英语。
我先为大家算一笔时间帐,如果我们从6岁进入小学开始学习英语(当然现在大部分的孩子出生时就开始接触英语),到19岁截至,中间有整整12年的时间。
假设我们没有任何行之有效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只知道死记硬背。
哪怕我们的效率再低下
低到一天就掌握一个单词(12*365=4380),那么我们也掌握了4280个单词;
低到每一天掌握一个短语(假设我们需要三年时间打基础,9*365=3285),我们掌握了3285个短语用法;
低到每三天掌握一个句型结构(假设我们需要四年打基础,8*365/3=973),我们掌握了973个句型结构(实际上远没这么多);
低到每两天掌握一句表达(假设我们需要两年时间打基础,10*365=3650),我们掌握了3650句英语表达。
那么到19岁(参加高考或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我们应该最低且熟练掌握了
4380个单词,高考要求掌握3500,四级要求4500。
3285个短语,看美剧无需中文字幕。
98%的英语句型(为什么是98%呢,因为有些诡异的表达我们可能一辈子也遇不到),长篇阅读不在话下。
3650句英语表达,轻松与老外日常沟通。
但是 我们会多少呢?我们可能高考英语不及格,即使理综文综分数再高,也无奈与理想大学擦肩。我们可能整个大学过下来都过不了四级,更别说六级了。我们可能开口只会说How are you?I'm fine,and you。见到外国人询问,只能用脸红回应。这是为什么呢?
是英语太难吗?
是我们太笨了吗?
是我们不够努力吗?
是英语教育体制有问题吗?
基于以下理由认为都不是。英语难的话,那些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国家怎么办,况且汉语才是全球公认的第一难,否定一;我上述所假设可能的自我是基于最低的标准,每天花上20分钟就能做到,我们不需要多高的智商,不需要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精神,否定二、三;只有自身不努力、不找方法克服问题的人才会埋怨体制,况且我们的英语教育也没让你不自己学习呀,否定四。
归因理论认为,人的态度、行为、所处状态等内隐与外显的结果,无外乎由两种原因导致,即外因与内因,简单说就是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从这一角度思考,我们的英语之所以差,也可以归于内因与外因。
内因:没有构建英语学习体系
外因:没有一个好的英语环境
外因是硬伤,然而是可以弥补的。再者说我们生在中国,绝大部分人也将成长于中国,老于中国,我们不需要多地道的英语口语和表达,只需要英语稍微好一些就会脱颖而出。况且单纯应付大小考试的话,更不用担心英语环境拖了自己后腿,因为你的竞争对手也没有。
所以我们重点讲内因。希望大家读完后,对英语学习有一个新的认知,哪怕不认同。要构建英语学习体系,首先要清楚语言的功能是什么,再以功能为出发点,逐步搭建体系。
语言的功能是什么?
大约70万年前,智人诞生。一开始的智人是没有语言的,我们的远古祖先只会咿咿呀呀,语言与文字的形成则源于两次信息爆炸。
第一次发生在原始采集部落,当时人们一天的任务就是寻找食物,狩猎、采摘野果子。但猎物过于凶猛,一个人制服不了,天天吃小兔子也不获取不到充足的蛋白质。有些果实吃了会拉肚子,有些却非常酸甜可口。如何猎到大型动物?如何吃到可口的水果?我们的祖先开始合作,而有效的沟通是合作的基础,祖先们虽然不会这样总结,但也明白这个理儿。于是他们的发声器官开始进化,慢慢的,某一特定的发音有着特定的含义,人们开始用语言传递信息。因此,语言的第一功能是交流。
部落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部落资源开始累计,谁家的粮食多了能匀出来给需要的人,同时他也会用一个草鞋进行交换,最近部落里发生了什么事,时间久了,人们脑子里的信息太多了,记不住了。这让我们的祖先很苦恼,大脑子中记不住那么多东西该怎么办呢?他们开始在石头呀龟壳上刻一些符号,来记着谁家还欠自己几个兔子腿。经过漫长的演化,这些符号成了文字与诗,这就是信息的第二次爆炸,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开始。因此,语言的第二大功能是记录,记录的目的是传承。
说了这么多,只想告诉大家人类语言的两大功能:交流与传承(包括时间上的纵向传承与空间上的横向传递,但考虑到知识的递进与整合,因此我用了传承这个词),其他的一切功能都是这两大功能的衍生。由于应试的原因,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很容易忽略口语,实际上我们对语言的学习已经丧失了交流这一基本功能。
学英语也是这样,我们学来干嘛,不就是和他人交流,能读懂英语文章,能进行英语写作。第一种是语言交流功能,第二、三种则是传承功能。而我们所能经历的大小英语考试,考来考去也无外乎这三个方向。
现在我们清楚了语言的功能:
交流:人与人之间交换信息
传承:记录信息并传递
下面我们尝试着基于两个功能构建整个英语学习体系,若有遗漏与偏颇,欢迎指正。
交流=接收+表达+知识背景
传承=书写+阅读+知识背景
因为我们母语是汉语,阅读英语时是有一个中间转换步骤的,那就是翻译,因此将阅读替换为翻译。
进一步拆分:
接收=听力+理解
表达=口语能力
书写=词汇量+语法结构+逻辑能力
翻译(汉译中,中译汉)=词汇量+语法结构+理解能力
知识背景=经历+学习
对听力与口语进一步拆分:
听力=词汇+发音+语法结构
口语=词汇+发音+语法结构
为了更直接清晰地展现出这一逻辑体系,我们将其转换为思维导图:
现在我们的思路逐渐清晰,英语学习无外乎锻炼四项能力:听力、口语、翻译以及写作,而这四项能力的具体内容是词汇、语法结构、逻辑能力以及发音,而发音指的是单词的发音,因此从根本上讲可以将其归类到词汇。
让我们统计各内容出现的频率:
现在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做过的英语试题,以六级与考研题型为例
通过列举英语六级与考研英语的题型,进一步证明了我们所建构的体系。
关于英语词汇和语法,我们可能并不陌生,那么逻辑是什么呢?逻辑准确地说,是语言表达、行文的逻辑。它不仅存在于英语学习中,在汉语学习中同样重要,语言逻辑是我们理解上下文,读懂作者传达主题思想的链条。词汇和语法帮助我们读懂句子、简单段落,而逻辑像个链条般将这零散的句子链接起来,告诉我们整篇文章的在讲什么。词汇和语法是语言逻辑能力形成的先决条件,逻辑能力需要在大量阅读和写作中培养,通过大量练习,词汇、语法、逻辑三者之间会产生奇妙的反应,那就是我们摸不清道不明,但又真实存在,极有用处的——语感。如果只为通过考试的话,逻辑能力无需刻意培养。
我们差点忘了一项很重要的内容——知识背景,知识背景很容易被忽略。我们要知道英语阅读考试中的文章来自哪里——外刊与外语报纸,他们是谁写的——地地道道的外国人。当然大部分时候,我们无需考虑知识背景,真正要考虑的时候,就是出题人给你埋下的炸弹,你要得高分的时候到了。举一个例子:
The survey, which compares prices across 160 products and services, finds that living costs in all three cities are 7% higher than in New York, the benchmark city. Two Swiss cities, Zurich and Geneva, and Osaka in Japan also have higher prices than New York; Copenhagen and Seoul cost the same as the Big Apple.
这段话选自《经济学人》外刊,翻译不难。
通过比较160项产品及服务的价格,该调查发现上述三个城市的生活成本比纽约这座基准城市高出7%。瑞士的两座城市——苏黎世与日内瓦,以及日本的大阪市,物价都比纽约高;哥本哈根和首尔的消费水平也堪比大苹果。
翻译到最后出现一个“Big Apple”,前面一直在讲城市的物价水平,怎么突然蹦出个大苹果。原来,在美国文化语境中“Big apple”特指纽约市。所以“Copenhagen and Seoul cost the same as the Big Apple.”应当翻译为哥本哈根和首尔的消费水平也堪比纽约(或纽约这个大苹果)。这就好比我们称北京为“帝都”、上海为“魔都”一样。
因此,文化知识背景不可谓不重要,只是对于我们的考试影响不太大,而被我们所忽略。同时,这种不同文化语境上的差异,我们也可以通过“猜测”的方式来弥补,还以这段话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前面都在将各大城市与纽约进行对比,因为纽约是该调查的benchmark city,当我们阅读或翻译到Big apple时,可以大胆地猜测其指的就是纽约,但这又要求我们阅读时有较强的逻辑感。
行文至此,我们给第一部分做个总结。
语言(包括英语)的两大基本功能:交流与传承。
学习英语学习什么:词汇、语法、逻辑感、知识背景。
那么如何学习呢?忘了吗?建立知识体系呀,词汇有词汇的体系,语法有语法的体系,逻辑感有逻辑感的体系,知识背景有知识背景的体系。
关注微信公众号:简单外刊
通过对英文原版外刊的翻译与讲解,逐步突破词汇、语法结构、英语行文逻辑,搭建英语知识体系,让英语学习变得轻松、简单、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