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挑战已经将近300天,回首这一年,我是在犹豫中踏上日更挑战之旅,却在一日又一日更新的坚持中坚定起来。也许这像是奔赴一场未知的冒险,却在冒险中充满了未知的惊喜与挑战。这段旅程,不仅重塑了我的生活与思维,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我在多个维度实现了质的飞跃。
挑战前夕:犹豫与徘徊
犹记得当初叶子鼓励我参加陈秀玉老师发起的“教育行走写作挑战300天”时,我害怕繁忙时无法按时完成每日的任务,日子悠闲自在时日更500字是没问题的,灵感来临时更是可以文思泉涌。但是300天日更,意味着每日都要产出一定篇幅的文字,遇到工作和家庭特别忙的时候怎么办?没有灵感的时候怎么办?我平日习惯了随性写作,日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担心自己缺乏足够的毅力坚持下去,害怕一旦开始,中途却因各种原因放弃,感觉会过意不去。万一灵感枯竭,又该如何按时完成任务?种种顾虑困扰着我、束缚着我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在这个阶段,每一次想要尝试的冲动,都会被内心的不安迅速否定,我在犹豫与徘徊的边缘中挣扎,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起步阶段:艰难与突破
终于,在叶子的鼓励下,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鼓起勇气,正式开启了日更挑战的征程。最初,写作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波折。灵感如调皮的精灵,时而翩然而至,让我文思泉涌,洋洋洒洒超过500字不在话下。那些灵感迸发的时刻,仿佛有神来之笔相助,文字如潺潺溪流,自然地流淌于笔尖,顺畅而美妙。然而,灵感并非总是眷顾我。更多的时候,面对空白的文档,我绞尽脑汁,却觉得每一个字都像是难以翻越的高山,500字的篇幅显得遥不可及。每敲下一个字符,都要经过漫长的思考与抉择,那种无从下手的挫败感,常常让我陷入焦虑与自我怀疑之中。好在那时我刚好参加“张文质老师的《奶蜜盐》共读指导师”的培训班学习,每天都要反思也要写读后感,这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结合学习与实践,我写了深受启发的文字,与孩子一起共读并修改润色文章,因为要轮流分享,我很仔细认真的学习,给予我很多家庭教育的启示,所以内容还是有的。虽然粗糙,但我从未想过放弃,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艰难中不断摸索前行,努力克服每一个困难,逐渐适应了日更的节奏。
进阶之路:追求与超越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有幸参与了常生龙院长领读的共读活动。在共读的过程中,与众多热爱读书和写作的伙伴一起深入探讨书籍的内涵,交流彼此的见解,这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对写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意识到,500字的篇幅远远不足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于是,我给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争取日更1000字以上。当我真正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时,发现自己的潜力在不断被挖掘。每一次写作,都像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我努力将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情感融入文字之中,力求让文章更加丰富、深刻。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有时候1000字也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表达欲,于是毅然向更高的目标发起挑战——日更1500字。在这个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随着写作量的增加,灵感似乎变得更加活跃。有时候,灵感如汹涌的洪流,一旦打开闸门,便一发不可收拾,又时4000 - 5000字的文章也能一气呵成。此时的写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自我表达和成长的方式。我习惯了晚上9点开始进行写作,那是每日运动过后的思考,更冷静。所以,每次与朋友运动过后我就告诉她们,我要回家写作业去了,朋友们就会经常笑我:“一大把年纪了还天天写什么作业,怎么舒服就怎么过日子就好了,把自己整这么累干啥呢?”当我告诉她们,写作就是让我觉得身心都快乐的事情时,她们不置可否。也许吧,只有我自己才知道,写作是我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它治愈了我的内耗,让我身心愉悦。
多元聚焦:丰富写作版图
在日更挑战的过程中,我的写作内容逐渐聚焦在几个不同的领域,每个领域都承载着我独特的思考与感悟。
写课议课与教育叙事,成为我记录教学点滴的重要方式。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每一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我将课堂上的精彩瞬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反思,一一记录下来。通过对这些教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寻求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每一篇议课文章,都是我对教育教学的深度探索,也是我与同行们交流分享的宝贵财富。
共读书籍读后感,则是我与书籍深度对话的结晶。共读活动让我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书籍,每一本书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在阅读过程中,我沉浸于作者的思想海洋,与他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读完一本书,我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诉诸笔端,分享书中的精华与启示。这些读后感不仅加深了我对书籍的理解,更让我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
因为坚持每天阅读和写作,阅读了大量关于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的书籍,如崔允漷等著的《新课程关键词》、王春易的《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迪昂的《精准学习》、常生龙的《让教育更明亮》等,并在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的直播分享群分享阅读心得《以“大”落实核心素养,用“深”践行课程育人》,获得北京大学张珊博士的好评!撰写的文章多次获得优选文档,在中国教育报常生龙领读群分享,撰写多篇关于AI助力教育教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术论文。在简书上日更300天,字数近50万,平均每天写文章1500字左右,撰写的《大单元教学与项目式学习:深度融合的探索》阅读量658,《高中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策略》阅读量484。除此以外,积极自费参加家庭教育培训学习,获得张文质老师的“奶蜜盐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积极自费参加张文质写作研修班线上学习,获得优秀学员称号。在“醒师网”发表“唯有深耕读写,方能行稳致远”等文章,并开创自己的公众号发文,获得关注和好评。
生活随感,是我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琐事,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无尽的哲理与情感。我用文字记录下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街头巷尾的人间烟火、与家人朋友的温馨相处。这些随感,承载了我的喜怒哀乐,也让我学会倍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也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
影视作品观后感,是我对艺术作品的独特解读。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以其生动的画面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百态和社会万象。每次观看完一部作品,我会深入思考其中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并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通过撰写观后感,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甚至于把观看的金典桥段用在了我的语文课堂上。
挑战馈赠:全方位成长
日更挑战,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写作的修行,更是一次全方位的自我成长与蜕变。
它治愈了我的内耗,疗愈了身心。曾经,我常常在犹豫不决中消耗大量的精力,内心充满了焦虑与不安。而日更挑战,让我学会了专注于当下,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写作之中。每一次完成一篇文章,都像是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让我感受到了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积极的反馈,逐渐驱散了内心的阴霾,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从容。
在专业成长方面,我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了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我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尝试将书中的先进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反思,我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同时,日更挑战也促使我尝试改变家庭教育理念。在写作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和行为,意识到要用爱、耐心和情绪稳定去陪伴孩子成长。我学会了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与孩子建立起了更加亲密、平等的关系。家庭氛围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孩子也在这种温暖的环境中变得从容不迫。
在科研学术研究方面,日更挑战为我撰写论文和研究课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通过长期的写作训练,我逐渐掌握了撰写论文的方法和技巧,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我能够更加准确地提出研究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并通过严谨的论证得出结论。如今,面对论文和课题研究,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感到畏惧,而是充满了信心和热情。特别是阅读了普利辉老师关于如何做课题的书籍。
此外,日更挑战还让我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加自信。以前在面对行业内的大咖时,我总是感到自卑和紧张,不敢主动交流。而现在,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的增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我能够更加自信地与他们交流观点,分享自己的见解。这种自信的转变,不仅让我在专业领域中结识了更多优秀的人,也为我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感恩领航:明灯指引方向
回顾这一年的日更挑战之旅,我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特别要感谢张文质老师、谢云老师、陈秀玉老师、晓霞院长、普利辉老师、常生龙院长、夏莹校长、彭佩珍老师,还有许多喜爱阅读和写作的伙伴们,他们就像我人生道路上的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
张文质老师,以其深厚的教育情怀和卓越的教育智慧,为我打开了教育世界的大门。他的著作和讲座,特别是他的“生命化教育理念”,如同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日更挑战的过程中,他的教育理念始终激励着我,让我在写作中不断探索教育的真谛,努力为学生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陈秀玉老师和普利辉老师,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她的耐心和鼓励,让我在面对困难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每当我在写作中遇到瓶颈,看到她在写作群的宝贵的建议和帮助,让我总能够突破困境,不断进步。
这一年的日更挑战,是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与蜕变,让我在文字的磨砺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方向。未来,我将继续坚持写作,不断探索,在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创造更多的精彩。也希望心中那棵文学的种子发芽、长出叶子,直至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