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哈巴茹阿特》描述了兑塔拉施陀与桑佳亚谈话的主题,是构成这门伟大科学的基本原理。库茹之野在太初(无法记起的年代)以来已是朝圣之地,这门哲学便产生于此地。为指导人类,奎师那亲自降临于世,向大众宣说了这门哲学。
现在我们已获得了一些《博伽梵歌》的背景历史:以兑塔拉施陀询问他的仆人桑佳亚为开始,最后以兑塔拉施陀与桑佳亚的谈话为结束。《博伽梵歌》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出自伟大史诗《玛哈巴茹阿特》里的部分章节。
兑塔拉施陀与桑佳亚生活于古代的一个印度城市,称为哈斯提那普尔(当今的新德里),其字面意思是:有许多大象的地方。现在新德里还保留有古代的城墙遗迹,就像中国的长城遗迹那样。
以前的战争也不像现在的战争那么野蛮,那时的士兵不会屠杀无辜平民百姓,他们的作战方式是:两军陈兵对战于城外的某个地方,最后胜利的一方便会统治那座城市。新德里城外有一片大场地,又叫做圣地,也就是库茹之野。兑塔拉施陀的儿子杜尤丹陈兵于库茹之野上,潘达瓦五兄弟带领着他们的军队与杜尤丹对战。
兑塔拉施陀不在战场,而是在自己的城堡里。他询问内臣桑佳亚:“战场上发生了什么?”
桑佳亚是一位有玄秘力量的伟大瑜伽师,他是维亚萨戴瓦的学生,并且得到了自己老师的赐福,在此次库茹之战中他的心意可以到达任何地方,千里眼能看到战场上发生的一切事情。
因此,君臣两人就坐在城堡里,桑佳亚向其转述库茹之野正在发生的情况,像现代人看电视那样。
本节要旨很重要,其介绍了《博伽梵歌》的背景,说明当时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系列的事情。《博伽梵歌》不是神话传说,是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情,其中的战场现今仍然存在。
“圣地”一词颇有深意,因为奎师那是站在阿诸纳一边的,库茹族之父兑塔拉施陀对自己的儿子们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表示怀疑。他确信自己的儿子们与潘度诸子已陈兵库茹之野,要决一死战,他也很想知道儿子们在战场上的命运,他的询问也有不希望儿子们妥协的深意。
战场选在库茹之野——《韦达经》中提到的这片圣地,是天堂居民也会来此朝圣的地方。兑塔拉施陀害怕圣地会影响战争的结果,他很清楚圣地对天生品性高洁的阿诸纳兄弟有利。根据正法,兑塔拉施陀应该把王国还给阿诸纳五兄弟,但他违反这了点。宗教正法是遵循神的法律,在圣地开战,从风水的角度来说对潘达瓦五兄弟有利。
人类内心深处是有良心存在的,根据至尊的法律,万事万物都是相连接的,都来源于同一个源头。由于一切都是相关联的,如果我做了伤害你的事情,最终这个事情也会伤害到我自己,如果我对你做了好事情,最终也会对我有益处,人类有良心知道最终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动物则还没有发展出来这样的良心。
兑塔拉施陀知道自己与儿子们做的事情不对,他由此而感到恐惧,而恐惧是提醒我们偏离正道的信号,即便兑塔拉施陀知道自己不对,却禁不住还要这样做,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人类的缺陷之一是:容易受幻觉蒙蔽,我们有不完美的感官,不能如其所是看到事物的本质,有欺骗性倾向,很自私又很渴望得到爱、得到他人的接纳,为此甚至会不惜代价。从灵性角度看,兑塔拉施陀没有净化了的灵性知觉,更多的是动物层面,他没有聆听内在微弱的声音,却只是跟着假我走。
潘达瓦兄弟与兑塔拉施陀本属同族,但在此处兑塔拉施陀却暴露了其险恶的用心,他有意只称自己的儿子们为库茹族人,目的是把潘度(潘达瓦兄弟的父亲)诸子挤出家庭谱系。本来王国是潘度继承的,因早年去世,于是兑塔拉施陀临时接替王位管理王国,等到潘达瓦兄弟长大成人时就应该把王国交还给他们。
正像稻田里的杂草要被铲掉一样,在故事之初便可以预料,当宗教之父奎师那莅临库茹之野这片宗教之地时,像杜尤丹之流的杂草必定被铲除,以尤帝士提尔(潘达瓦兄弟中的老大)为首的虔诚之士必会受到至尊奎师那的扶持。
第一诗节为整个故事做了介绍,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桑佳亚用千里眼看到故事的上演,并把自己看到、听到阿诸纳与奎师那所说所做的一切,报告给兑塔拉施陀。
作者:Satyadeva 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