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0天共修论语正式打卡的第2天。原本以为一早就能完成打卡,没成想,清明节前上班的最后一天,连续开会,整理资料,一晃就到了下午。看来,我们真不能高估了自己的执行力。
先说说今天的标题,道场是什么?
是人修炼的地方。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扎实感受到了生活中修炼的重要性,真是应了那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下面就来说说今天共修论语的内容。
01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敬畏这个事情而且要恪守信用,节约国家的财政开支又要爱护臣子,让百姓能够不误农时,按时耕种。
这是在提倡一个观点人要有敬畏之心。
这与我自己的观点不谋而合,因为我的微信签名就是“心存敬畏”。
为什么要有敬畏之心?
因为现实中,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抑或者是处理其他事情,如果没有敬畏之心就很难做好,或者说,即便做了也不快乐。
正如樊登老师举的一个例子,为什么五星级酒店早餐的那个汤面没有路边摊的面做的好吃?因为前者没有敬畏之心或者说没用心做,它觉得只要把这个面烫熟就好了。但后者每天日复一日的做那一碗面,将之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真正在用心做。
这就让我想到了日本人的匠人精神,他们可以一辈子开一个小店,或者木工,或者吃食,并以此为荣,一代代传承下去,经久不衰。
但扪心自问,我们很多时候是缺乏这种匠人精神的,缺乏这种耐心雕琢的心态,以至于我们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到极致,或者说,即便我们做了事情但并不以此为荣。如此一来,工作就变成了负累,变成了煎熬。
但事实上,如果你足够敬畏一件事,足够尊重一件事,认真的去做,心反而不累。
学完从中的体会是:
要心存敬畏。敬畏工作,敬畏生活,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带着敬畏之心这样的发心,我们会更加认真地对待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认真体验生命中经历的每件事,自然会有不一样的人生状态,也自然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02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弟子们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愿意做弟弟,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且诚实可信,要广泛的去爱众人,去亲近那些仁德的人。这样身体力行做了以后,如果还有余力的话,就要再去学习更多文化知识。
这是这句话的总体意思,因为比较长,也可以分开一句一句来解读。
入则孝,是告诫我们,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将父母当做我们修炼的对象。
这就让我联想到了此前看过的关于王阳明的一个故事:
有一回,王阳明前往一座香火鼎盛的寺庙祭拜。在这里,王阳明看到了一位正在闭眼枯坐的和尚。
王阳明很好奇,就打听起来,在向周围的僧人询问了一番之后了解到,眼前这位枯坐的小和尚,已经在这寺庙的大殿上整整枯坐了三年。
得知此事后,王阳明就问他:你家里可还有人?
小和尚答:家中还有高堂老母。
王阳再问:离家数年,你想念她吗?
小和尚听完顿时就沉默了,过了许久,轻声说:母子连心,我怎么能不想念她啊。
王阳明看看他,随即笑道: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回去吧,回去好好照顾你的母亲。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回应。
出则弟,是告诫我们,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或者说要跟朋友相处好,是将朋友当做我们修炼的对象。
谨而信,是告诫我们,做事要严谨、讲信用,就是拿事情来当做我们修炼的对象。
泛爱众,而亲仁,是告诫我们要广泛的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心贤德之人,就是个人修养问题,是拿自己作为修炼的对象。所以,也有人提出,做人做高境界是能“视众生如子女,视子女如众生”,当然这是非常高的人生境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学完从中的体会是:
生活处处皆道场。归结起来,这句话前面几点,实际上讲的是个人修炼的问题,就是让我们把父母、朋友、事情、内心当做修行的道场,修炼自己,先练好自己的内功。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还有余力,则再学习一些外在的知识,成为一个更有学问的人。
由此可见,只要你愿意修行,愿意修炼自己,真的是生活处处可修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