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我们的民俗学老师布置的一道作业,我才想起来要把记忆里的家乡过新年定格下来。
我的家乡位于广西百色市的一个小山村。村子虽小,但每逢节日我们都要热热闹闹、隆重的过。
广西农村的春节过得可热闹了。从正月十几就开始有集市,大大小小的摊位卖着各式各样的年货。小乡村的集市不像城镇那样规整,大部分货物都是自家生产或靠原产地大量进货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提着担子往街边一坐就是个小摊位。最常见的有卖鱼的,卖嫩豆腐的,卖油豆腐的,卖草药的等等这些“土特产”。油豆腐在春节期间可是供不应求,办酒席的,招待亲朋好友的,过节家宴都需要,且卖货的阿叔每天只卖两箩筐,得早早起来买,晚了可得等明儿。
过年要买的年货可不少,必不可少的有,一对可以燃一晚的粗蜡烛,这要大年三十晚放在主祠堂上亮一整晚的;几把香,大年初一要点上一天的香,不能断香火,有亲戚来串门的,也需要点上几根香,所以需要买不少香屯着,我们家供香火的地方一共有9个,主祠堂一个,它的左右两边各一个偏堂,一般家里只有一个偏堂,我们家多出来的这一个是爷爷为家里的小孩求来的,说是为了保护小孩平安顺遂,直到一定年龄后才能撤掉,灶火旁也有一个,大门口左右两个,大门后一个,后门左右两个,要上香的地方可不少;几副新对联,大门的、后门的还有大门口要贴的福字,要是家里有会写字懂点书的老人,也可以让他帮忙代劳写个一两幅,我的爷爷就写得一手好字,每到大年三十那天家里就来不少请他帮忙写字的邻里,是不讲多少钱一幅的,只给些辛苦费,十元二十元,都是心意,爷爷不在的这两年,我们家再也不像往年那样热闹了;一些烟花,最少要买足放四次的烟花,常买的烟花是圈炮,一条长龙摆过去噼里啪啦响起来就落得满地红纸,看着喜庆,大年初二前是不能扫地上的烟花屑的,为的是不让你的鸿运散失,大年三十吃晚饭前放第一次,三十晚上守岁到十二点整放第二次,大年初一傍晚六点吃晚饭前放第三次,初二凌晨三四点放第四次,这就算放完了一年的烟花;我们家的年货最少不了的就是一捆甘蔗,甘蔗不仅是广西产量最大的时令水果,它的主要目的是留着渣渣熏制腊肉,据奶奶说这样熏出的腊肉比较有香气;还有最重要的柊叶,它是最适合用来包粽子的叶子,这种叶子柔韧性虽不及箬竹但比芭蕉叶、荷叶结实,包出来的粽子有股淡淡的香味,柊叶在广西普遍种植,容易获取,这几样都是我们农村置办年货的必需品,不是一些很气派、奢华的物品,但样样传递着仪式感,就如粽子包的不是一般的糯米,是包裹着家庭的团聚和紧密。
年货置办整齐了,就开始着急忙慌的过新年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农村过新年要做的活可不少。先从杀年猪开始说起,这可是个重头戏。正月前就要把年猪杀好了,因为猪肉可是走亲访友的必需品。杀年猪是个体力活,通常是男人们干的活,一家杀猪,要把旁边的几家邻里都叫上一起帮忙,这样才来得及处理完一头年猪。从早上七八点早早的就开始,请人帮忙的人家就要置办一道杀猪宴的午饭。其中一道特色菜是猪活血,听着名字让人“闻风丧胆”,但它是一道大补菜。做法也很简单,“猪活血”就是杀猪接血时,在装血用的盆里放上一定量的盐巴,一边接猪血一边不停地搅拌,那样血就不会凝结。这步简单的操作需要老手才能做的来,否则猪血结块,就做不成了。取适量猪肉及猪软骨剁碎后炒熟,撒上葱花,分装入小碗,取少量猪血加入,再往碗里倒适量烧汤水,与猪血搅拌均匀,然后静置几分钟,一碗猪活血就好了,那“活血”就像豆腐酪一样嫩滑,鲜红鲜红。小孩不可贪吃,否则就要流鼻血的。
男人们干重活,女人们也不闲着。豆腐酿、猪血肠、包粽子、扣肉、腊肠、风肠,在杀年猪这一天要把这些菜品都做好。做猪血肠也是个技术活,需要把猪血和糯米混合在一起,放入石磨中碾成血浆,加入调料品食盐、蒜末,猪血肠的馅料就算准备好了。接下来就到灌肠,将小肠清洗干净,把有油脂的那一面肠翻到里面,这样做出来的猪血肠更肥香,用细麻绳系紧一端,另一端系上漏斗,将血浆倒入,整条肠灌满即可绑上麻绳,两端绑在一起绕成一个圆圈就可以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煮,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翻转,否则有粘锅破掉的风险。我们村里有两个祖传的石磨供大家一起使用,一个就放置在我们家旁边,石磨很重需要两个人才能推得动,每到做猪血肠的时候,婶婶婆婆们就带着自家的盆和有力气的小孩来一起碾米,说说笑笑,可热闹了,一家做好了就把石磨清洗干净,方便下一位要做的人。猪血肠的制作过程虽繁琐,但每一步都充满着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欣喜,当品尝到那一口嫩滑的血肠时,一切疲惫都被清扫干净。吃到了猪血肠才是过新年真正的开端。
我们这大年初一前后都可以走亲戚,走亲戚要带一斤猪肉一瓶酒,这两样东西要摆放在别人家的祠堂前以孝敬祖先,回礼是一袋米,里面放有一个红包,十元二十元五十元都有,关系比较近的亲戚可能会放的金额比较大。这不就是物物交换嘛,大家都不互相给就好了,交换来交换去,还要跑很多趟何必这么麻烦呢。我曾以这种想法问过奶奶,她说这是一种情谊,走亲戚时,难得一见的人才能寒暄几句,忙碌了一整年的人才能好好体验家乡的温暖,虽过程繁琐却是一个温暖的时间。大年初一还有一个必须环节,小孩要去“打马炭”。马炭就是供奉祠堂的坛子里的灰,这天家家的小孩都一起相约到后山的树林里烧树藤,取它燃烧后留下来的灰烬,把它和家里灶台的灰混合在一起,就能放到坛子里了,每年一次换坛子里的灰。洗坛子的时候需要用柚子叶来清洗,把一年里的脏东西都洗干净的寓意。
大年初二就是回娘家日,出嫁的女儿带着女婿回到家里,要拜访的近亲给的礼品仍然是每家一斤肉一瓶酒,此外还要带两个大粽子、一只鸡放在娘家里的祠堂供着。每到一个亲戚家串门,他已经准备好饭菜的,都要吃一口才能走,一口饭一口茶都好,不可以空着肚子走出家门,否则就要怪主人家待客不周了。还在读书的小孩都会得到红包,红包的金额也是随着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而提高,我记得小时候大多数是五元十元,现在都是十元二十元五十元。女儿们也要家里给老人封一个红包,图个吉利。
小时候我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去外婆家,外婆的儿女多,我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们也就很多,每到这一天我们就会聚在一起,人多了不管做什么也好都会更开心更幸福。外婆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没有什么退休金,但小时候我觉得外婆是个“有钱人”,她每次过年临走前都会悄悄地额外塞红包给我,不让妈妈知道,她说这是我和她之间的秘密。四年前外婆中风瘫痪后不能说话也不能走路,我们去外婆家就多了一个流程,给她进行“一条龙的服务”,全身上下给她都搓一遍澡,剪头发,剪指甲,洗衣服。生病前的外婆是一个很爱干净,把自己收拾得清爽、精神的小老太太,生病后她不能自理的她一定很难受。但每次一看到我们回家,她就会漏出久违的笑容,即使不能说话也会哼哼唧唧的回应我们,我想这就是回家的意义。
我们的年夜饭不算丰富,也算不上山珍海味,是家乡独有的味道。有几道菜是固定菜品,一道白斩鸡,“无鸡不成宴”反映了鸡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重要地位,无论亲友聚餐,还是宴请宾客,餐桌上必有鸡为原料的菜肴。一道老鸭汤,汤里放上特制的酸笋,浓郁的酸汤回味无穷,是爷爷奶奶最爱的味道。一盘芋头扣肉,炸得酥脆的皮配合上肥肉相间的部分,一口进去,满口香。一道腊肠炒素菜,大年三十前做的腊肠,放到现在吃香味刚刚好。一道清蒸鱼,农家自养的鱼肉质鲜甜嫩滑,入口即化,是老人小孩的最爱。七八道菜就拼成一桌年夜饭了,不铺张浪费,但也不像平常一样“吝啬”。
广西的春节过得有滋有味,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是辛劳了一年的老百姓们的休闲娱乐、家庭团聚、走亲访友联络感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