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成了热词和时代的特征,中年人的焦虑,年轻人的焦虑,油腻、房价、飘、工作机会、竞争力、学区房。。。
大学时候,有同学形容我是那种没有脚的鸟,一直在焦虑地计划着未来,一直在拼命考证和自学。从毕业以来,也一直在不停不停地读书和实践,换着岗位地磨练自己,究其原因,还是不可抑制的不安全感和始终化不开的焦虑。有人说,你应该活在当下,但我一直认为活在当下是奢侈的,特别在经历过两次突然的工作变故之后,我就一发不可收拾活在了未来里,我用尽了全力去为未来做着准备,只有这样才能让我的焦虑得到缓解。
昨天一位好朋友告诉我”六道皆苦。我们处理完焦虑,并没有得到幸福。因为马上会有新问题产生焦虑。如果活在未来,很可能我们的生活始终无法真正开始。得到幸福的关键,是需要用智慧去活好当下。”,越琢磨越觉得智慧和治愈。回头想想,的确如此,内心的强大一方面是历练过事情,另一方面是如何看待苦。
六道皆苦,修行即是修心。受教了。
然而,这是向“内”的解法,降低标准,改变看世界看人生的角度。不可否认的是,外界的形势对于苦力、白领和脆弱的伪中产们极不友好,压力时刻不停歇,特别是对于35岁+的人群,中年危机并非自寻烦恼和危言耸听。
在父母那一辈人,有国企,虽没有太多机会,倒也可以干到退休。在美国,有强大的工会,和民主选举给政府解决就业的压力。在日本,有终身雇佣制的文化。在欧洲,有民主选举倒逼的社会高福利。虽然这些解法各有各的问题,至少于民众的安全感是有极大帮助的。而我们现在有什么呢?有高税收给企业的压力,有市场经济的高度竞争造成的少数头部企业和大量倒闭的中小企业,有万众创业的小公司和民间资本。很多活不下来的公司要么关门要么裁员,35岁-的人群为房发愁,无论如何努力也追不上房价,而35岁+的人群在企业的兴衰中,渐渐失去了市场上的竞争力,焦虑如何能熬到退休,要知道他们可能才工作了十来年,而退休还有遥远的二三十年之远。
专精于技术专家路线也是危险的
很多同学说主人公简历挂出去会马上被公司抢,其实不是的。很多同学没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在大公司里,岗位会拆得特别细,细到基层、中层、中高层、甚至连高层都是螺丝钉,只是大螺丝钉和小螺丝钉的区别。这些大公司工作的同学,看似背景不错,其实那是公司的招牌,不是你个人的招牌,公司在本质上是要尽可能降低员工的不可替代性以降低风险的。个人在职业过程中,会越来越依赖公司,无论是自己狭窄的职业技能,还是公司中的职位title。人到中年要时刻警惕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和市场竞争力,专精技术专家路线或过于依赖公司某高层的大腿,都是极其危险的,特别是技术路线也逐渐荒废,变成所谓“中层管理”,那是危险中的危险!薪水又高,不可替代性又弱,又要紧抱高层大腿站队。一旦出了这种中年突然被辞问题怎么办?换一家公司找到类似工作容易吗?超级难,高不成低不就。自己创业行不行?可能更难,自己的技能树太单一了,而创业要么有完整的技术壁垒,要么有靠谱的客户资源,另外,还要有信得过的团队,否则拿什么创业?所以,主人公的例子并不特殊,你我人到中年都会遇到。
为什么说专精技术专家路线也是危险的呢?
一是技术专家往往深度有余广度不足。二是知识的性价比与门槛问题,要么深研高门槛高天花板的领域,要么二八原则,掌握常用知识后尽快求广度,进可攻退可守。千万不要在个门槛低,天花板也低的领域,自欺欺人地作什么”研究”。三是技术只是手段,不是生意,这世界是围绕生意人转的,不是技术人,万一将来要自己创业,会发现完全不懂生意。
做中大型企业高薪高管,还是挑战重重困难创业?
要么合适的时机加入,又跟对了人,打工打出第一桶金和高管职位。要么破釜沉舟开始创业,没准九死一生幸运地完成了阶层逆袭。没有第三条路。
这就是李善友说的,要么跟对优秀的人,要么成为优秀的人。
可真正“优秀的人”哪那么容易啊,无论是遇上这么个人“跟随”,还是完成自我挑战“成为”这么个人。所以马云才不无得意地说,“那些自认为聪明的员工都离开了阿里巴巴,留下来的人在阿里巴巴上市后则成为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问题来了,扪心自问,你真的是优秀的人吗?你真的敢将自己命运交给自己吗?如果可以选择,你是选择安稳地抱个大腿呢,还是选择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