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也可以说是从这半年年,我感觉自己无论对老公还是对孩子,耐心明显减少。如果在看书时,尤其烦孩子一次次地过来打扰;对老公经常出去吃饭特别反感,看他那那都不顺眼。
自己反思了一下,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1.看书心切,但没有把握好看书与陪娃之间的平衡,对孩子投入了过高的期待。因为感觉每天都有和娃的亲子共读环节,给娃准备的书也很多,期望他在看书的时候或者说是一个人玩感觉无聊的时候,也会像妈妈一样静静地坐着看书。
这个期待明显超出了娃的年龄段,他这个年纪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玩,有意思地玩比看书更能吸引他。
而我经常是敷衍了事地陪一陪他,缺少的是高质量陪伴,没有看见他背后的需求。
2.对老公内心有一个没有表达出来的期待,就是希望他能待在家里多陪陪娃,帮我腾出看书的时间。当老公一旦没有满足我的这个期待,我就会感觉失望,所以对他那那都看不惯。
最近也有在反思对待老公的态度,我对他明显缺少那种崇拜、仰仗的心态,而是满眼地看不上,觉提他那那都不好。作为一个妻子来说,这是一个很可怕的念头。
以前每天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学习一下心理学方面的课程,至少每天都能在那种氛围里泡一会,然后整个人好像就会特别地能看到孩子的需求,看到自己对待老公态度上的不足,自己内心里会自我调整。而现在长时间不泡课,以往的生活方式和应对模式在自己身上早已根深蒂固,缺少课程里那种氛围浸润,让本来还没有成型的新发展出来的应对模式慢慢地消失了,于是旧有的东西又显现了出来。
最近有在考虑,课程还是要继续上,一个课程一般得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时间安排上如何做调整?我从现有的哪块时间里能挤出这1个小时?
想来想去,还是要减少约书量,一个月三四本就是上限,这样可以腾出时间来静心。个人再怎么发展,首先脱离不了自己的支持系统,如果不能和家人搞好关系,个人发展得再好又有什么意见。
这就像老师上课讲的人生八大系统的生命平衡轮,只有平衡,轮子才会转动起来匀速前进;反之不论哪一个系统是短板,缺失的,那么对这个轮子来说,都是不平衡的。一个不平衡的轮子转动起来就会吃力,更不用说前进了。
所以近期要把精力放在先完成手头上的约评,在这期间不管遇到什么好书,都不要再约了。完成后给自己一个空档时间,好好考虑一下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围绕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去约相关的书。
还要把精力放在写稿、提高稿质量上,确保每天都能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继续听听心理学的课程,让自己的心持续在内省的状态,直到有一天这种新的应对模式真正在自己身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