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上看到这本书,就买了。三天读完这本书,第一天三小时读一半,第二天一小时分上午下午读后一半的三分之一,第三天一个半小时读完剩下的,第一天和第三天是有计划的安排时间去读,所以有完整的时间和完整的情绪,第二天是临时起意,想在第三天有充裕的时间去写写。
这是一本奇特的书,非常合适想得多做得少的女性阅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所以读起来很快也很轻松。书中的人物很真实不乏味(此处男女会有性别差异感,男性多会觉得该书乏味无聊,是女性闲得没事找事写出的产品),可是生活本身比我们想像的要乏味多了。这里没有歇斯底里的喊叫,却有深沉的悲伤和愤怒,最后却都在生活中一一化解了。这本书有种莫可名状的感觉,似乎可以说出读者的某种情绪,但一定要是那种自觉内心有想法或需要表达却无处无法排出的,某种层面上需要自我的觉醒和意识才能明白。但若明白这种感觉就会很痛苦,又不能完全脱离世俗,鉴于我自己现在的状态,真真是一种无法言语的挣扎期。作者把主人公的痛点写出来了,但是这个过程还是理想化了,她遇到不同的新人,而这些人大都给了她正向的引导或是趋势,这点在现实中又显得不够真实了,一个中产阶级的艺术家落魄了一段时间,反而返璞归真,因为一幢乡间小房子,找到了人生的归宿,爱情,亲情,友情都实现了,也没有被世俗抛弃,只是保持了即便被世俗抛弃也无所畏的距离。当然不能否认还要多说的是一个作品最终还是带给读者希望、力量和改变带来的不一样的结局;同时小说对社会中主流男性形象(前夫)和趋炎附势的女性形象(前代理人)也顺带讽刺了一番,不过父亲、儿子、男友(他们都是社会非主流甚至是边缘化的男性形象)最终都成为理解女主人公的人,这里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女主的女性特有的不可侵犯的独立性,也是趋于理想化的结果。一个有情有义有才华的人不管男女,那吸引力必然是相当的,但是才华要怎样才能展现出到吸引人的地步?男性和女性的对于生活的主流思想是否是对立的?女性的独立性怎样才能被更多的女性自我觉醒和发扬?此处还没考虑成熟,先不深究。
这本书对于想写作的我来说,也有不少指导价值。首先是写作本身,在描述上,对于景、物(包括狗),尽量多的采用拟人化的感觉,这样会生动很多,情感的细腻也是自然的,我想这是女性作家的特点,对心理变化的描写也多是通过对实事、实物和人表达出来,这样真实感比较强和读者的距离自然会拉近;其次是看了几本小说之后发现,其实小说的写作甚至所有文章的写作,从文章结构上看,都不用太紧凑,松一点反而会写着松弛自然,读着自然也就轻松没有压迫感,当然除了写悬疑推理的故事;最后就是要带入,作者写的时候带入自己却不是自己,它可以是小说里的任何一个人物,这样读者才能融进书里,当高潮来临时才会有真情实感,当吉姆-贝茨给丽贝卡说那些白色十字架和他妹妹波莉时,悲伤和愤怒的情绪到了顶点,读者的情绪也不再平静了。
有时热门小说会改编成影视剧,不管是电影的两三小时太短还是百集电视剧太长都没法从立体的感观中带给人们阅读能带来的多维甚至是无维的想象力,影视剧(少数人)越光鲜亮丽越限制了我们(多数人)大脑的创造力。不过现代社会娱乐的发展,尤其影视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太多的速食文化,电视上又吵又闹的家庭剧、狗血脑残的言情剧、网络上三观尽毁的网红剧,崇洋媚外的美韩剧,影院里只有特效的傻缺剧,每天吃着文化的爆米花和炸薯条,抱怨着青春有悔,房价太高,父母二胎一个不能少的8090后们,诗和远方到底在哪?这段和本书已经没太多关联了,又扯远了。
文字虽然很快就能看完,但是情绪和感觉却需要时间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