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1000个铁粉》中有这么一段话:
“有独特性,才有差异化;有差异化,才有竞争力;有竞争力,才能脱颖而出”。
所以我们学琴的小伙伴们,除了需要埋头苦练,钻研演奏技术之外,也要在练琴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自己的风格。
你可能会问,自己又不是演奏家,怎么可能有自己的风格?
我认为,风格不是演奏家们的“专利”,只要有自己的性格,个性,那么在学琴的过程中,就一定也有自己的风格。
只不过,很多学琴者并没有留意这些。当我们在练琴中,如果能够经常思考以下的几点,相信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风格与“节奏”。
一、找到自己的“学习风格”
学琴与我们上学时代的文化课的学习,在本质上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只不过一种是理论知识的内化过程,一种则是技能习得的外化过程。
还记得,在学生时代,同样一位老师教的学科,有些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做题全对,一考试就是高分,给旁人的感觉就是轻松自如。而有些学生,看似很努力,每天也在伏案刷题,结果总是差强人意。
除了天资上的差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在学习上“轻松自如”的学生,他们有着一套自己的“学习风格”。
也就是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说回练琴。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学琴者能够进步飞快,而有些则“原地踏步”的原因。
当然,进步飞快的学琴者的“学习风格”,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不断实践与试错中的“经验集合体”。
他们善于从“碰过的壁”中,将可以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取”出来。当方法逐渐多起来之后,他们又会将这些方法进行“整合”与“加工”,形成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体系工具”。
所以再碰到类似的问题时,他们便可以直接运用“做”好的“工具”快速解决掉问题。
我们学琴者想要不断进步,除了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有意识地培养“整合能力”的能力。有了自己的“学习风格”,解决问题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越来越轻松,自己的演奏技术也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找到自己的“演奏风格”
前面已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着不同个性的人,所以我们的演奏,必定会有各自不同的风格。
举个例子。很多乐谱中,力度记号的标记都是不完整的,也就是很多乐句都没有规定的力度。
这就给了我们学琴者极大的“发挥空间”。
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不会“发挥”。事实上,只要开始乐器,你的“风格”已经开始在“流露”了。
就像是两位学琴者,演奏同一处没有标记力度记号的乐句,他们对于本乐句的理解,以及最后展现出来的听觉感受,也是存在着差别。
可能一位学琴者,会将这一乐句奏得音量较强,而且“从头强到尾”。另一位学琴者,则奏得弱些。而且这一乐句还听起来有些“抑扬顿挫”,也就是“弱中有强”。
这无所谓对与错。我们需要搞明白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琴者的“个性”决定的。
而个性,又是由这个人的过往经历、思考问题的方式、理解能力、智力水平等多维因素“整合”而来。
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自己的演奏没有“风格”,没有“个性”,其实早就蕴藏在自己演奏过的每一首作品中了。
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自己演奏的作品更好听,更感人,更能陶冶身心。所以要把自己的演奏风格,努力朝着这个方向探索。
三、找到自己的“思考风格”
无论是“学习风格”还是“演奏风格”,想要被我们找寻到,并“整合”成“体系”,那么思考的过程是少不了的。
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琴者,在每日的练琴功课中,要去做一位“有心人”,即对自己的演奏上心,对自己的练习方法不断迭代。
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所有的问题,同样的,一首作品,也不存在只能用一种演奏风格进行演奏的道理。
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才能使自己的学琴之路变得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