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回娘家之前,想着要趁回娘家时和父母好好沟通。给爱看书、看新闻的爸爸推荐几本书,帮他微信关注几个靠谱的公众号,下载微博关注几个靠谱的大v。和爸爸聊聊四大名著,他以前夏天最喜欢追电视里播放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聊一聊我在学习的妈妈哲学,聊一聊庄子。陪妈妈逛逛菜市场,一起做做饭、逛逛街。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
回家半个月,只和爸爸一起上桌吃了四次晚饭。其他时候,几乎碰不到面。爸爸初中文凭,当年想继续读书家里不供应,所以多年来干的都是体力活,也尝试了不少工种。如今和叔叔姑丈们一起组团,做各类商场店铺重新装修前的拆除工作。拆除就需要除渣,很多时候都是傍晚或通宵出工,完工后回来补觉。有一次完工后回来,正好我打完桩。爸爸问我:像我这样的学习,只有教师才有时间干的。我说没有呢,很多全职妈妈或通勤妈妈也会抽时间学习的,如果她想学习的话。爸爸继续说:你看我干完活回来,就要补觉,就算想学习哪里有时间学习呢。
我突然认识到,打造一个有文化的家庭,是需要阶层基础的,至少我的原生家族还不够格。农民出生,劳累的体力活,回家后立刻睡觉补充体力。时间稍微多一点,刷个新闻看集电视都能睡着。对于学习,有心无力。而妈妈带孙子,为了儿子儿媳能轻松些,仿佛生了个三胎,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转,常常睡眠不足。她买菜做饭时,我带着2岁的侄子和4岁的女儿。我完全没有机会和妈妈静下来聊聊,常常只在孩子的一团大战中给予辅助。对于学习和改变,妈妈完全没有想法。弟弟弟媳依然是在生活中疲于奔命。大家都在为了生存挣钱,没有时间为了虚无缥缈、高高在上的学习来付出。
时间限制了一切。
刚开始我还挣扎着想去改变,为什么他们的生活目标和方式和我不一样。无果后,我接受了。每个人面对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每个人又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生活。不同,又相同,这就够了。
而我挣扎的点在哪里呢?婶婶问我,远嫁后悔吗?我想我是一点都不后悔的。我接受不了父辈的生活方式,但又很容易受他们的影响,这种身不由己让我无助和恐慌。所以远嫁让我跳出了这种生活方式,没有干扰的去寻找适合我自己的生活方式,现在找到了。然而两种生活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也不是适合不适合,而是自己能接受哪一种、有能力改变哪一种,一种自洽的选择。
感谢父母的选择,让我有了更多的选择可能。而我如今的选择,也是为了孩子能有更多的选择可能。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又何尝不是一种家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