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是相同的。有感观上的不同,但作用力是一致的。
作为一个很爱听书的人,尤其对于一些书籍已经没有纸质版,只能通过听来触摸内容。听书增加了念书人的情感与理解,听中存在听者与念书人的无形互动,这也是一种流通;看的话主要是自己的语气、情感在头脑中流动,情感状态更直观。当然如果听书指的是听没有感情的机器念书,我不会听。
听与看都应当服务于我,而不是占用我的空间。
听的时候潜意识可能会对不想体验的内容进行“遮蔽”,会对不想确切感受的内容进行过滤,例如不自觉地想着“这个部分我很熟了”,“这一段不过如此”的想法,自然地让这一段溜过,于是这个部分的内容就没有进入感受中,但当一个人与自己的关系更深入时,也许会对曾经屏蔽的内容产生激荡的理解。
而阅读时,也有可能因为这种防御导致在阅读相关文字时走神,甚至每次重复阅读到了那里都会走神,情感的屏蔽是无意识的,这非常有趣,如果不是对自己的感受加深,以及喜欢重复阅读或听一本书,基本不会发现这件事。
无论听书与看书,一个人是否真的愿意体验这本书才是重点。你的专注度和觉察力决定了你听到、阅读到的程度。听觉、视觉bulabula理论解释在我这里没有参考价值,因为你愿不愿意听到和看到,起作用的是你的意识。
图片来自作者口述,即梦制作,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