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及我的找寻之路
我是一名宝妈,在成为宝妈之前,做过幼儿英语培训机构文案策划、活动策划,还在大型零售企业苏宁易购的厦门总部做过企业文化宣传专员及总经理计划秘书,对策划和统筹类的工作有一定的经验。生完宝宝后在家做了一年多的全职妈妈,目前因为宝宝还小需要家人帮忙照顾,所以暂时留在老家——闽西一个小县城。白天去一家林产化工公司上班,晚上回家照顾孩子。
虽然我知道有了孩子生活会有变化,但是还是有点超乎了我的想象,这两年来我的时间几乎都是围着孩子转,尤其是全职妈妈那一年半的时间,每天都是屎尿屁,有过多少次的崩溃我已数不清。好在,我的那个恼人的小妖精女儿在慢慢健康长大。虽然现在每天还是不省心的给我折腾,搞破坏,没一刻闲着,但是每次听到她用糯糯语气叫妈妈,又或有时候知道自己犯错了,还故意对着我说“爱你”,我那冒上头的火气好像消了一半,有时候自己硬生生的把气给憋回去了。对于妈妈的角色,我一直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自己的脾气比较急,很多时候对孩子没耐心。加上自己的好强和不甘,我对于小县城安逸的生活忧虑,身边有不少同学,大学一毕业就回到家乡工作,他们已经习惯这样慢节奏和安逸的生活,但是我好像一直不习惯,心里一直躁动不安,所以也就爱折腾。
起初,刚出月子不久,在家人的劝说下,觉得既然回家来了,那不如就进事业单位或者考公务员,所以就每天一边奶孩子,一边啃书学习考试,每天把自己折腾的很累,结果没考上。说实在,那时候心里非常的压抑,考试失利,更加增加了不自信,很多产后妈妈会得抑郁症,我那时候没有得抑郁症应该算是比较幸运的。后来想,自己考公或进事业单位是没有希望了,所以我自己心里也放弃了。
后来想着要带宝宝,上班是不太可能了,但是可以考虑做兼职,所以又开始留意做什么兼职比较好,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Judy老师的新媒体变现课程,看了课程介绍,觉得很适合当下的自己,而且公众号运营需要很多岗位,比如编辑助理、互推助理等,或者自己开公号写文,这些都可以在家办公,很适合自己,所以毫不犹豫的报名了,经过一个月的训练营学习,对新媒体的运营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公众号的运营和变现模式有了清晰的了解。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非常深刻的意识到,新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很多都非常年轻的95后,他们的年轻活力和冲劲真是让我这个80后老阿姨自叹不如。那段时间也过的特别充实,而且参加这样的训练营,开阔了自己的知识面和眼界,对互联网行业也有更深刻的认识。训练营学完之后,针对自己意向的岗位编辑助理和互推助理也有进一步的学习老师的更系统课程,对细分的这些岗位职责和知识也有更深入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也慢慢发现,自己并没有很喜欢这个,或者说这些跟自己原先想的不太一样,然后问自己这些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好像是否。给其他号主不管是排版助理、编辑助理或者互推助理,都好像有点替他人做嫁衣的感觉,我没有特别的成就感或者说形成自己的硬核实力。
从历史发展长河来看,阅读和写作好像永远不谢幕,在历史舞台中一直有自己的一席之位,而且从近几年的互联网发展来看,知识传播的平台总是这方唱罢,那方又起,平台在不断的迭代,但是阅读、写作的这个人的内核实力却一直不变,所以从外部大环境上,往阅读写作路上走是不会错的。然后我总结自身的情况,我本身是中文系毕业,一直很热爱阅读和写作,有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基础,只是一直以来自己太懒而且也不够自信,所以没有在阅读、写作的路上深耕。所以通过大环境和自身情况分析,决定自己需要走的路就是读书写作然后变现的路径(刚开始的规划是自己开公号写作),当然也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预估,对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也是很清楚。因为一直以来都对知识付费认可,也有不少知识付费产品学习的经历,也深知任何领域都有牛人存在并且利用知识产品进行开源,所以针对自身的需求我也有意去找寻满足自己需求的关于阅读,关于写作的课程。
看了不少产品都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不过因为确实想要在阅读写作方面精进自己,所以对比确定了一个老师的意向课程(具体是哪个老师就不说了),但是在买之前,我把意向课程发给我原来的新媒体训练营的班班,他们每天接触和带班不少课程,所以对课程的质量会比较了解。听到我想学阅读写作课,她就把《帅小冰30天读书变现训练营》的课程链接推荐给我,说这个课程的口碑不错,比我想买的那个课程更有含金量,我看了一遍课程的详细介绍,没有任何犹豫就下单了,然后告诉她我已经下单了,坐等开营。她有点惊讶,说我下手好快。我说因为我觉得这个课程满足了我所有的需求,而且当时已经6月初了,这个课程6月10号就开营,时间很紧了,为什么不买呢。所以就这样,小冰老师的课程结束了我1年多的找寻,我也期待着课程开营的日子。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开营啦~
同侪精进之旅
开营第一天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开营仪式,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的个人成长心路历程,老师的个人知识品牌IP路也算是一波好几折,或者说也是通过不断的剖析自己,才慢慢清晰,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通过老师的时间线,感觉自己好像跟老师是同一年大学毕业,对比,老师的经历真是丰富很多,反观自己,虽然焦虑和迷茫一直都在,但是没有向老师那样,经过深度剖析自己,不断对自己复盘和认知,然后听从内心的声音,不理会外界的杂音和诱惑,在自己认定的领域精耕细作,终于有了回报。再一次觉得自己所缺少的就是这种专一和坚持,现在我觉得我找到了方向和目标,以前的自己一直因为焦虑,做事沉不下心,想要速成,结果都是不了了之。这次我想有目标的坚持,然后朝着日目标-星期目标-月度目标-季度目标-年度目标进行,当然这样都是围绕阅读写作进行。我想给女儿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但是首先得自己有这种习惯和修养,这样小孩耳濡目染,慢慢引导,这样才能做的好。
进入训练营没多久,就频繁接触到了一个词叫“同侪”,同侪这个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的是与自己在年龄、地位、兴趣等等方面相近的平辈。同侪在一起会有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同侪团队更易于形成相互竞争的氛围;另一方面,同侪团队之间更易于相互的交流、支持和影响,把这两种效果都称为是同侪效应。当然小冰老师还一直强调“同侪是一个人无法堕落的底线”。确实,同一个读书变现训练营的小伙伴就是一起精进的同侪。
阅读篇——万丈高楼平地起 平地底下有基石
课程的主题是围绕读书变现,不过刚开始的自己狭义理解的是读书变现是同时进行的。但是其实通过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讲,凡事都有一个过程,读书变现也是一样,正确的路径是我们先要有“读书”这个过程,然后才有“变现”这个结果。所以老师强调,要想有输出,首先得有输入,输入的过程就是我们打地基的过程。所以课程第一阶段就是阅读输入模块,也就是打地基模块,在这个阶段,老师先后给大家开源了5种阅读方法,即倍速阅读法、苹果阅读法、卡片阅读法、主题阅读法及费曼阅读法。第一次使用倍速阅读法来阅读,发现自己阅读的时候真的会在心里默读,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就是要先去掉声读,诀窍就是“手眼协作法”和寻找关键词,但是习惯的问题真是一下子很难改掉,自己越是有意说要忽略心中那个声音,可是感觉越看那个声音好像越大,这样变成看书有点走神,注意力不在书本上,反而是跟那个声音在做斗争。后来在练习中,我有意的提醒自己不要去刻意在意那个声音,注意力集中,减少眼球聚焦和寻找关键词,慢慢的阅读速度也提上来了,虽然没办法达到一分钟1000多字,但是对比原来300多字每分钟的速度来讲也是至少提速了1倍,所以倍速阅读法确实让自己阅读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接着是苹果阅读法,我觉得这个方法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阅读方法,自己用苹果阅读法试验的书是《书都不会读,还想成功》。我提的问题是“怎么读书”,所以也就是“怎么读书”就是我需要摘取的苹果。在1个小时内根据苹果阅读法的步骤,进行了关键词摘取,归纳,复述,当然也从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比如:
1. 因为是记时训练,我有点紧张,可能跟自己平时散漫的习惯有关系,突然需要在某个时间期限内完成某个事,心里就会有点紧张,怕自己没办法完成,所以会一直看时间,然后注意力不够集中;
2 . 关于提问,用一个问题来想要获得整本书的核心知识,这个提问水平和技巧需要非常高,感觉自己这块还是非常不足,所以有时候才会在阅读过程中,会忘记自己要的是什么苹果,反而被书中的其他水果带偏走了。
3. 上节课的倍速阅读法还没运用好,阅读速度还是不够快,很难做到一眼扫几行,然后又理解里面的内容,当然这本书是故事+干货结合类型,故事情节类的内容,可以比较快速去阅读并且跳过,不过里面涉及到读书相关的干货类的内容,就很难很快阅读过去,然后找到自己要的苹果,所以记录的关键词有点凌乱。
4. 自己对于要阅读的这本书目的,想要得到的苹果,还没阅读或者刚开始阅读,心里没有底,不能够预测在这本书里能摘到几个苹果,所以记录关键词的时候,有点难选择,有时候不确定这个是不是自己要的苹果,担心多记录了,会超过20个格子,所以阅读的时候会纠结关键词,因为不确定,又会让自己慢下来细细的看,这样就耗费不少时间。
5. 第一次尝试用苹果阅读法,然后执行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实际在阅读中,书本的后面1/3其实是几乎没时间看,直接翻过去的,浏览了一下大概的内容,也没记录到关键词,所以速度还是硬伤。
[if !supportLists]6. [endif]虽然阅读是时候心里想着“我要苹果,我要苹果,我要苹果”,但是阅读过程中,还是出现其他的如橘子、香蕉什么的,而且我觉得那个橘子、香蕉也很好,不自觉就会想要去摘,所以每到这个情况,我就心里要给心里说我要的是苹果,不是橘子和香蕉,这样我才能暂时不理会这些,继续找苹果,不过中间的阅读还是会受到一些影响。
针对出现的问题,自己做了总结和调整计划如下:
心里杂念过多,还有对计时会紧张,比较难专注,所以在接下来的训练中,让自己先放松,心里足够放松了,才开始投入阅读,虽然适度的紧张会让自己更集中,但是过度紧张,反而影响了读书的乐趣,并且给自己心里暗示,读书是乐趣,不是去考试。
勤练倍速阅读法,苹果阅读法解决的是“高效”阅读,但是前提也需要有“倍速”阅读的基础,如果没有掌握这个倍数阅读的技能,苹果阅读法的效果也会打折扣,这就是我感觉自己因为没办法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一本书,所以摘的关键词就感觉不全面(书本后1/3的内容几乎没时间看)
摘苹果过程中,不考虑太多,只要是苹果就先摘,后面再来筛选,与其纠结耗费时间,不如先摘再说。
关于提问题不够专业或者高水平,可能自己阅读的时候不太喜欢看序或者前言这一部分内容,以前看书,总喜欢拿到书本后,直接进入正文内容,觉得如果我提前看了作者序或者其他人作的序,我看书的时候会被带着走,影响我自己的正文阅读,而现在意识到这种方式是不对的,对于一本书,首先要先看的就是这部分内容,这个是对全书的一个凝练,了解这部分后,再来提问题,这时候的问题应该会更有内涵。
最后,虽然一个小时可以解码一本书,但是书中很多非常重要的句子、段落,也就是金句什么的,还是需要摘抄下来细细品味,这样才能算算比较透彻的的读懂一本书。
关于卡片阅读法,卡片法源自于纳博科夫,解决看书无法进行素材积累问题。钱钟书先生一生积累了近十万张读书笔记。卡片法分为“我见”和“我思”两部分,我见主要是摘录原句,如书中某个观点、金句、故事、写作技巧、片段、立意等,需要标注来源和出处,以便日后引用。我思部分就是指自己看到这次内容自己的想法(启发,行动上如何做等)。
如:
我见:来源:《你的本能正在杀死你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当我们竭力去要求舒适、寻求舒适时,我们的人生可能无意间就会陷入停滞、萎缩和退化的状态。
我思:舒适区的状态,就犹如“温水煮青蛙”,刚开始没有感觉,当感觉到危机时已经来不及跳出来或者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就像《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把舒适的全职太太做成资深级别,每天的日常就是购物、美容、八卦,生活于她是不需要动用一点脑细胞,这样浑浑噩噩过来10多年后,她的大脑已经被舒适麻痹了,对生活中的突发状况没有一点抵抗能力。所以当他的丈夫陈俊生提出离婚时,她完全懵了,不能接受现实,而且还一度觉得陈俊生是说笑,不可能跟她离婚,甚至不顾形象去找小三,幸而被好友唐晶和贺函拦住了。离婚后的她被逼走出舒适区,经受社会的历练,把原本绕过的路一步一步重新走过一遍,只是对于她来讲,代价有点大。一个30多岁的离异女性,没有职场经验,加上与社会脱节太久,她的路注定要走的艰难和痛苦一些。
我见:来源: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在一个学校毕业典礼发言
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老鱼。老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样?两条年轻的鱼继续游了一会,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外一条:什么是“水”。
华莱士说,一个成年人,每天的生活就是:早起,赶到办公室,做8-10个小时忙碌又有挑战的工作,然后下班,去超市买菜、做饭,放松一会就得早早上床,因为,第二天又得周而复始,再来一遍。
我思:这是大部分人的生活现状,我们每天这样周而复始的忙碌,我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活?这样的生活可不可以改变?这是自己的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人生有没有目标?如何找到意义?生活在“水”中太长时间,已经不知道水到底是什么。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连“什么是水”这个问题都不会想和提了。或者有些人提出了“水是什么”,遭到周围人的嘲笑,自己为了适应大流,也就不再提了。终于,当有第二个问“水是什么”时,自己也加入了嘲笑大军,这是一个很可悲的现象。希望我们不要成为这样一个找不到自我,甚至连寻找自我都懒得的人。
主题阅读法,即围绕一个主题,用倍数阅读法、苹果阅读法以及卡片阅读法,在一定时间内对多本书进行阅读,是一项组合技能。变成知识引擎就是通过掌握主题阅读法提升自学能力,一个人的自学能力,可以算做终极能力,人的本质是信息+模式,调整信息和模式,在于不断提升自学能力。结合主题阅读法和自己的阅读计划,给自己制定了想要突破的阅读模块,不过发现自己想突破的内容非常多,但是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欲速则不达。目前自己想要突破的模块可能还是阅读技巧或者方式方法上,从目前的课程进度上,老师已经给我们解决三个问题,即“如何快速阅读完一本书”、“如何高效的读完一本书”、“如何解决阅读完就忘记书里内容”。相对应是方法是:倍速阅读法、苹果阅读法、卡片阅读法。针对这些方法自己也有一一实践,这些方法很实用,也有效果。但是就像课程中老师常用的一个词叫“不局限”,很多时候类别不局限、作品不局限,方法当然也不局限。人类的阅读、学习史我没有去查资料有多久,但是真的可以用“历史悠久”来形容,古今中外有多少读书高手,或者说掌握读书精髓,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式。所以掌握老师课程中的方法是必须的,同时也可以再借鉴一些专业书籍,补充自己这块的知识。让自己在学习思维和方式方法上的知识体系能更丰富和饱满。所以给自己第一个想暴力突破的模块就是学习思维及方式方法上,给自己制定的书单是5本书。分别如下:
第一阶段:
主题:突破学习思维和方法,让阅读插上翅膀,加速前行。
书名:《奇特的一生》作者:【俄】格拉宁
豆瓣评分:8.5
推荐理由: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由时间组成,大部分人临近生命终点时,回想自己的一生,都有一个问号,那就是“时间都去哪儿了?”
柳比歇夫长达一生的“时间统计法“,精准统计自己的时间去哪儿了,让生命没有空白!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学习的本质就是不断验证自己的能力,意识到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感叹自己因能力有限而导致一事无成。
书名:《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作者:成甲
豆瓣评分:8.6
推荐理由:临界知识就是你的“王炸”,如何发现和运用这个“王炸”,本书会告诉你!
书名:《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作者:二志成 郑会一
豆瓣评分:7.2
推荐理由:
读书可以改变人生,前提是你要知道怎么读书!
书名:《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作者:【日】奥野宣之
豆瓣评分:7.4
推荐理由:
你会做笔记吗?你的笔记有章法可循吗?你怎样记,决定你记得怎样。《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会教你如何用一本笔记将书中的精华用最高效的方式整理记录下来,只有记得好,才能记得牢!
不止笔记,从选书到购书,到笔记的分类检索与文具的巧妙利用,读书的过程中处处皆学问。以信息整理术闻名日本的“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将在本书中告诉你,如何将读书的效率最大化,如何为你自己创造一个精神上的图书馆。
随想笔记:自由记录,信手粘贴,将枯燥笔记化为创意之源;聪明人的购书清单:激活日常求知欲,不落入营销陷阱,掌握选书主动权;“葱鲔火锅式”摘抄法:摘抄与评论交替进行,加深记忆理解,让原创思考遍地开花。
(这本书推荐语也是直接引用豆瓣编辑的推荐语,感觉这个推荐语写的非常棒,直击痛点,又告诉你书中的内容就是你需要的。关于如何读书笔记这块,老师课程中的方法是“卡片阅读法”。课程毕竟有限,没办法比较详细的篇幅来讲,这本书刚好有非常详细的讲解,这样可以更好的让我理解和做好读书笔记。)
书名《刻意练习》
作者:【美】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
豆瓣评分:8.2
推荐理由:
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
“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得出“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这就是“刻意练习””。
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用“刻意练习”,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某个领域的“天才”!
第二阶段(7月20日-8月19日)的书单如下:
主题:打开思维和视野,重建自己的思维体系。
彼得·考夫曼《穷查理宝典》
【美】瑞·达利欧《原则》
刘慈欣《三体》
吴军《见识》
豆豆《遥远的救世主》
第三阶段(8月20日-9月19日)的书单如下:
主题:育儿类
《你的N岁孩子系列》——《我的孩子2周岁了》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游戏力》《游戏力2》《游戏力3》
大J小D《打造儿童超级大脑》
学了倍数阅读法、苹果阅读法、卡片阅读法、主题阅读法,终于到了见识终极阅读法——费曼阅读法的威力。这节课是彩蛋课,由核聚老师给我们讲解什么是终极阅读法,即费曼读书法,费用读书法的理论是“凡我不能创造,我就不能理解”,学习即创造,创造即学习。具体的阅读方法是:阅读一本书,从头开始读,读到哪里卡住了,再从头开始读,再卡住,再从头开始读 ,直到完全读懂为止。这个跟《三国志》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实是一个道理。这个阅读方法非常适合专业知识学习,是解决专业问题的利器。
选书篇——大浪淘金,选出人生好书
这部分内容,其实在课程中没有单独独立成篇,是穿插在阅读篇中的,不过便于把课程内容进行连贯梳理,所以单独把选书能力列出来,而且自己觉得这部分内容还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如何淘到人生好书,有四个维度:
第一:读经典文学
第二:人物传记:名人自传,官方认可版本。
第三:有口碑的杂志。
第四:解码书:如《遥远的救世主》、《天道》、《天幕红尘》等
选书能力是文字工作者/职业读书人/知识产品经理必备的核心技能,反映出阅读面是否广,喜欢的领域是否专研的足够深,所以选出高价值的读物可以从硬思维和软思维两方面入手:硬思维,主要是利用第三方的数据,比如豆瓣、当当、京东、亚马逊、多抓鱼等图书电商的数据来帮助我们评判,还有就是各平台的风格喜好。软思维主要是从自身熟悉的领域、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比如公众号、知乎、简书、知识领域的KOL等,再有就是出版社信息。
针对选书,做了一个作业实践,预测一本19年会热的书籍。我预测的书籍为《黑箱:日本之耻》
作者:【日】伊藤诗织
译者:匡匡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豆瓣评分:8.9
理由如下:
从数据上:豆瓣的评分达到8.9分,有1460多条评价;
内容上:
本书是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是非虚构版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2015年,4月3日,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长、首相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遭对方性侵。之后的一年,面对媒体、社会、司法的重重壁垒,她不断诉诸法律,但是起诉均被驳回。本书之所以叫《黑箱》是因为性侵的案发现场,隔绝的私密空间,被称为“黑箱”,而揭开这个“黑箱”时,暴露出来的则是调查机构与司法体系中的更为巨大的“黑箱”。司法系统无法制裁伤害女性的人,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还要遭遇舆论暴力和大众冷漠,所以就像书中描述的“日本政府的统计,有75%被害者选择不向任何人提及这件事,对女性蔑视越强,女性发表自己的主张越困难的国家,被害者就越沉默”。但是作者无法沉默,她没办法把性侵当作“他人之痛”而漠然视之,只能自己去发声呼喊,除此之外,已无路可走。表达,是一个记者的职责。沉默,是对犯罪的容忍。”她成为第一个在媒体前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和长相,控诉性侵犯的日本人。用一己之力撬动全社会的认知,这需要极大的心力和勇气,但正是因为有作者这样的人,愿意分享自己的伤口和痛苦,警醒世人,让社会一点一点的发生改变,为她的勇气点赞。
创作篇——打造创作回路,穿越写作金线
创作篇的课程分10天进行,课程采用创作方法+创作文体穿插进行。首先是抛弃套路,重回创作初心,在书中找回真诚,找到力量,我手写我心。所以在创作之前,老师让我们做一个写作宣言,彰显自己的写作初心,课程中课程中,老师也一直强调“能积微者,速成”,“量变引起质变”,当我们阅读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质变是迟早的事,自己也无比赞同这个道理。第一阶段的阅读篇课程,归纳起来是老师教授我们阅读和选书的方式方法。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回归创作初心,在书中找回真诚,找到力量。说实在,还是蛮受感动的,我们看过不少书籍或者文章,尤其是现在的很多公号文章,感觉缺少的就是这个创作的初心和真诚,更多是迎合市场需求,吸睛吸眼球的内容,但是阅读完没有那个感动。听完今天的课程,其实思考了很久,然后我想我也找到了自己的写作初心:
积微不怕真理无穷,细数每日进步欢喜;
品遍一流作家作品,陶冶升华自我气质;
感知万物四季变更,体味人间万象百态;
回归自我由外向内,誓言我手写我心诚。
创作部分,老师再次强调了纳博科夫卡片法的重要性,卡片是最小的创作单元。我们从上学开始,所有老师都会强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笔记录的好处就是帮助我们记忆,而且我们也深知有用笔记录的东西真的比只是用脑子记忆的东西要牢固的多,我们都明白用笔加强记忆这层含义,不过我们大部分人还欠缺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用笔来长期系统记忆东西。上了小冰老师的课程,发现这个真的是很大一个遗憾,这么好的方法怎么自己没早一点接触到,不过自己又很庆幸,我还是学习到了,我想这会是我2019年非常有价值的事,我有预感,自己以后的生活、学习及工作,都将被这个纳博科夫卡片法所影响。纳博科夫卡片法应该说不止适用于积累素材和创作,学习各个领域的知道都非常适用,不过目前自己的目标就是通过利用纳博科夫卡片法积累写作素材和创作。等自己把这个好方法熟练运用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跃迁。(这个是后话了)。
现在聊聊自己理解的纳博科夫卡片法以及自己打算怎么使用。“卡片是最小的创作单元”,我想着是一个非常好的说法。做卡片积累,刚开始做的时候有点吃力,感觉看到很多非常赞同或佩服或吃惊或有趣或新颖等等的句子,我的本能就是把他们摘录下来(这个习惯其实我以前有过,只不过这个事没有做到持续,而且也仅仅是摘录,也就是我见部分,没有我思部分),摘录我见,是比较容易的,每次卡住的是“我思”部分。在第一阶段课程中,关于这个纳博科夫卡片法,老师说过,读书卡片的认知心理原理是“存储与提取负相关”,即存入容易,提取难;存入艰难,提取易。我想以前自己摘录的我见就是因为存入太容易,大部分时候完全是随手摘录,摘录完就放一边,自己很少去再拿出来复盘,这样即使自己做了摘录,其实有跟没有没啥区别,因为只是记录在本子上,而不是记忆在自己的大脑中。这实际上,看到只是看到了,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纳博科夫卡片法,我想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我思”,只有真正用心思考,存入自己大脑中,这样的卡片才是有效卡片。
课程中老师对于卡片积累实操中给了小技巧:摘录“比较实”(比如观点、理论等),那“我思”部分就写的虚一点,可补充一个例子;摘录“比较虚”(比如故事等),那“我思”部分就要写的实一点,可写从这个故事里得到的启发、金句等。老师这个小技巧是极好的,对于刚开始做卡片的我们,先给一些技巧和思路,然后按技巧来实践,这个其实就是一个捷径,帮我们省了非常多的时间。
经过这几天的实践,自己觉得掌握不够好,自己总结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贪心,明白卡片法可以帮我们积累素材,所以心急,想积累的更多,所以会追求数量,这样就忽略了质量(我思部分)。2.虽然有摘录和我思,但是有时候我思部分有点敷衍或者思考不够深刻,还比较容易浮于表面。针对这些,我听完“建立创作回路”的课程后,就得到了答案。创作回路三环节,虽然说是用于创作的,但是纳博科夫的卡片法其实是集素材积累和创作于一体,“卡片的最小的创作单元”。创作回路三环节是一个闭合环,闭合环的第一个环节是“能写一张卡片”,第二个环节是“知道如何写出”,第三个环节是“别再忘记”。这闭合环的前两个环节除了是创作的精髓,也是卡片积累的精髓。“能写一张卡片”,我的理解是首先得让自己写出一张合格的,有效用的卡片,而不是去追求数量,写了一堆连半成品都不算的卡片。这个是对自己卡片写的不好的第一个原因(贪心,明白卡片法可以帮我们积累素材,所以心急,想积累的更多,所以会追求数量,这样就忽略了质量(我思部分)的解答。另外就是自己虽然在做卡片,但是自己没有站到创作的高度来积累卡片,即自己为什么摘录了“我见”,为什么写出了“我思”,自己的卡片中“我思”部分不够深刻,浮于表面,应该就是没有get到这个点,所以自己没觉得做卡片的时候是一个创作过程,还流于为了做卡片而做卡片的阶段。针对自己积累素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想自己找到解答,后期也会转变心态,做好每一张卡片,每一张都让自己满意为止。(其实对于满意,每个人心里是有一个衡量尺的,如果自己都不满意,那卡片就等于无效)。
费曼说“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这句话,老师在好几个节课都有提到,说实在,前面提了好几次,感觉自己都还是一知半解,但是这节课的“创作回路”让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创作回路三个环节:能写一张卡片、知道如何写出、别再忘记,并且这三个环节形成一个闭合环,这也算创作的一个循环过程。“能写一张卡片”——卡片是最小的创作单元。我们的创作始于卡片,也来源于卡片,所以卡片的积累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创作过程,而这个创作回路的第二个环节即“知道如何写出”——知道为什么摘录了“我见”,为什么写出了“我思”。这就是在创作过程中追根溯源,彻底让自己理解,这个创作过程就是让自己理解的过程。自己创作理解的东西,其实就是深入骨髓,印在脑中,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
创作回路”三个环节,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就像课程老师说的“有点反直觉”,但是却是最有效的。“创作回路”由“进步回路”跃迁而来,对于,进步回路我想大家的理解可能会多一些。尤其是经过高考过来的人,我们在高中时候,高三是关键时期,但是高三又几乎没有学习新内容,我们每天就是复习高一高二课程中的知识点。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每科的老师复习的思路都是按模块来,一个模块安排复习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就反复对这个模块的知识进行讲解、练习,这样经过大量的理论重复和练习实践,我们这块的知识点就几乎能掌握透,所以不管题目怎么变,我们掌握了那个知识点,我们会反复运用。这个高三复习思路,我觉得跟“进步回路”很像,我想这个是我们得到非常好的印证的。那说回“创作回路”,我们自身还没达到这个阶段,还没真正通过这个方法创作出作品,但是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纳博科夫的实践成果,就是我们最好的方向。
在创作中有一类文学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古典文学,古典文学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主流文化,如果不读经典,可能就丧失了进入最主流最高级的精英群体的机会,而且古典作品定义了社会文化,在信息输入端必须有加入传统经典内容,所以不仅需要我手写我心,也要把自己融入主流,古典文学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将文心注入大脑,鉴赏一首我很喜欢的诗——《苔》。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一首励志诗,虽然简单,但是表达的境界很高,我想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短短20个字,却让人读完为之一振,满满感动。青苔本是生活在不见天日的潮湿地带,这是非常不适宜生长的环境,但是它却长着绿意,自己展示自己的青春;而且在这样恶劣环境下生存的苔还自信的开出如米粒般大小的花儿,丝毫不觉得自行惭愧,像高贵的牡丹花一样尽情绽放。
其实对于大自然来讲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植物之所以有高低贵贱之别,其实都是人类赋予的,但是植物本身根本感受不到这种高低贵贱的区别,对于它们来讲,生活在暗无天日的青苔和所谓的“高贵”的牡丹它们其实是一样的,它们要做的就是尽情展示自己青春和生命力,不卑不谦。
迁移到人身上,不同的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拥有一个生命。但是不同人的生命的起点是不同的,有人天生含着金汤匙,有人一出生就面临饥饿威胁,就像苔花和牡丹一样,一个天生卑微,一个天生高贵。但是生命起点不能决定这个人的生命路径,就像青苔一样,即使卑微渺小,但是没有妄自菲薄,反而正视自身,自信绽放生命,人也一样,即使自身起点低,更不能自怨自艾,更要顽强、自信的开出自己的生命之花。
职业读书人,不仅需要通古今,也要知中外,其实对于外,尤其是西方的“英雄之旅”对我们创造有很大的帮助和认知。英雄之旅是一种本质的人类现象,千面英雄都有规律可循我们作为普通人也有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所以根据老师的课程,我也复盘了一下发生在自己中学时代的英雄之旅——转学风波。下面是正文:
小时候我们家是超生游击队,八十年代末正是计划生育抓最严的时候,但是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让我爸妈和爷爷奶奶选择了冒险,因此我妈在生了2个女儿后,连续再生了2个儿子。所以特别佩服我妈和我奶奶,整天东躲西藏的,才有了我们四个兄弟姐妹平安降落和成长。当然也是因为超生,我们四个兄弟姐妹在外人面前是不能同时存在的,上户口自然也是晚了,年龄也是谎报的,所以我们的户口本上的出生年月都是乱的。而我作为家里第二个女孩,因为还有两个弟弟,自然去城里读书上户口的机会就给了他们,我就跟着爷爷奶奶在乡下念书,一直到初中一年级。到了初二我爸妈觉得留我在乡下中学念书不好,一是怕学习成绩不好,二是觉得我在那边没人照顾(当时中学离家特别远,所以只能住校,一个星期才回一次家,这也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离家那么远独立生活),所以决定让我到县城的学校借读。是的,只能借读,因为我没有县城的户口,那时候我们家还是没办法把四个小孩子的户口全部迁到县城,计划生育还是查的特别严。所以从初二新学期开始,我也开始了我的转学借读之路。
我想有过转学经历的人,或许能理解,但也没办法完全理解我当时的处境和心情。跟我同一时间转学到新班级还有另外两个同学,但是她们跟我又有点不一样,他们是真正的转学,而我是借读。初二的我,已经有很强的自尊心,到了新环境,各种不适应。首先是语言上的不适应,乡下读书的时候,同学之间都讲方言,但是新学校大家都讲普通话。刚开始非常不习惯,讲着普通话,不小心又冒出一句方言,而且自己因为很少讲普通话,普通话也是很不标准,这样的我,大部分时候能不说话尽量不说话,每次最怕的就是上课老师会喊人起来回答问题,每次都祈祷“千万别叫自己,千万不要叫自己”,但是好像老师能听到我说的话,然后故意叫自己起来回答问题。每到这个时候自己都很囧,生怕自己蹩脚的普通话会让同学们笑话,所以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回答老师的问题,不管自己回答的对不对,然后赶紧坐下。每每这个时候,发现自己的脸都是红彤彤的,要坐好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另外一个让自己更沉默的原因是,一直在乡下读书的自己,虽然在乡下学校里,成绩前茅,但是到了县里的学校,跟同学们一对比,发现自己的成绩相差很多,以前习惯了每次班级前几名的自己,到了新班级,每次考试成绩都跑到20多名,这些都让自己难以接受。
语言上的自卑感,陌生的环境,学习成绩的落差感,与同学的差距……种种都让自己觉得,我跟他们格格不入,好几次萌生了想回原来学校学习的念头。也许是因为自己的状态确实糟糕,引起了班主任曾老师的关注,但是自己当时没感觉,毕竟我只是一个转学借读生。在中考生源上因为我不能算她的生源,中考我是需要回原校考试的,考试的成绩算原校,成绩好与坏跟他们没有关系,所以对于这个尴尬身份的我,一般老师都不会对我有什么关注。但唯独是班主任曾老师,在默默关注我后,发现了我遇到的问题。但她也没直接捅破,毕竟初中二年级的我们是非常自尊和敏感的。她那时候会组织一些班级小组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是小范围人群参加,有时候是这一小部分人,有时候是那一小部分人,有时候是去她家包饺子,有时候是去同学家吃饭什么的。不过呢,我觉得跟我都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有组织活动的时候,我也不关心。但是不懂为什么,有活动的时候她都会特别跟我说让我也一起参加。刚开始我不懂她的用心,本能的有点不情愿,觉得本来我跟他们也不熟,去了只会徒增自己的尴尬,自己日常就是每天一放学就是赶紧回家。但是老师交代了一起去,也不好拒绝,所以就跟着一起参加活动,当然也真的要感谢这些活动,我跟班里的同学们的关系有了破冰,大家对我的了解也多了一些。课间时间,我不再仅仅是呆坐在自己座位上,因为有时候有同学会过来找我聊天,这样慢慢的自己也会开口跟同学们交流,而且自己也刻意让自己练习普通话,所以经过差不多一个学期的时间,自己跟班级同学们的关系融洽了很多,还交到几个关系非常铁的同学,自己语言的自卑感也慢慢消除了。而学习成绩上,自己非常明白跟大家的差距,也知道唯有更加勤奋学习才能缩小跟优秀同学的差距,所以初二和初三两年的时候,我的学习异常勤奋,也很积极,班主任曾老师对我的改变也是很欣慰,一到开家长会,她都会在我妈妈面前夸赞我的变化。
临近中考前夕,按照学校的惯例,外校借读生需要提前一个月时间回原校,其他班级跟我一样情况的几个学生都在在中考一个月之前被班主任遣回原校。其实这样的规定对我们借读生来讲真的非常尴尬和麻烦,一方面中考最后一个月其实也是冲刺时间,复习非常重要,如果回原校,那表示复习计划被打乱,那势必也会影响中考。另外一方面毕竟跟原校已经脱离了2年时间,对于我们来讲,原校又是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我们重新适应,中考前最关键的一个月时间用来适应新环境,实在是非常残酷。面临这样的情境,我和家里人也着实担忧。后来又是班主任曾老师帮了我一把,她去跟学校领导申请,让我可以继续留下学习,直到中考前一个星期后再回原校。听到消息的我,当时真的流泪了,那泪是喜悦,也是感激。
中考前一个星期,我妈陪我回原校复习和考试,经过两年的积累学习,我对自己的成绩也是多少有一些把握的,所以考试的时候也从容的面对。考完,经过漫长的1个月时间等待,终于迎来成绩查询时刻,知道自己被县里最好的高中一中录取后(按当时我借读那个学校是县里最好的初中,中考录取比例,比如我们班里有60多个人,考上一中的人数差不多20人,所以还是有点难度的,当时县一中的高考录取率很高,老师也毫不夸张的说,只要考上了一中,那等于是一脚已经跨进了大学),我心里其实没多大的波澜,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应得的。而我心里更在意的是,高中是不需户口的,靠的是中考成绩,所以从此之后,我是县里最好高中里堂堂正正的一名录取生,而不是借读生,我想这个才是我最想要的。
至此,我中学转学风波的一段“英雄之旅”就结束了,进入高中后,就开启了我另一段学习之旅。
以上这些内容帮助我们建立创作的核心算法和帮我们填充一些肌理,让文章饱满,课程还特别介绍了书评、分销文案、精读文章三种文体的写作心法和技巧。如书评是借用劳拉·布朗博士的写作转盘,把写作流程切割成6个独立模块,实现创作过程的自由。分销文案其实是一种销售文案,就是利用文案把产品卖出去,这里就涉及到了心理学效应,让读者和创作者产生深度共鸣。这六大影响力法则是:互惠互利、承诺一致、权威法则、喜好法则、稀缺法则,当然还有巧妙运用“种草语言”。精读文章是指精读书之后的原创美文。是一种信息密度很高的文章载体。有两个心法帮助创作:一是去清单,二是重密度。其中提升文章的信息密度,就是需要有高质量的输入,日常阅读那些信息密度比较大的好书,我们在目前还没办法高质量完成一篇精读文章的时候,我们的卡片就是一种创作,把一篇文章浓缩在一张卡片里,并且进行微博或者朋友圈传播,也是一种创作。至此,二阶段创作篇的内容落幕,这是信息密度非常大的阶段课程。
产品篇——“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
产品篇是成为产品经理的必修之路,费曼说“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理解一件事物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产品篇,我们学习听书稿、拆书稿、主题书单课、读书会的创作心法和招式。
我们从入手稍微简单的听书稿说起。听书稿它是音频+文字形式的读书产品,它的魅力在于增加了用户的“重叠时间”,让人有价值感。听书稿的创作心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搞清楚什么是自然语言。自然语言=口语化=音频语言,所以掌握自然语言进行创作就掌握听书稿的创作心法。自然语言创作心法有两个,一是交付,二是线性。交付是指读者一手交给你时间,你一手交给读者一本书的精华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前倾45度的表达欲,做好服务。线性就是让作品有一个开始、中间和结尾的信息流。利用思维导图,把如何写听书稿的思维都理顺了,老师讲解的非常详细和全面,把心法(口诀)、招式(模板)以及技巧都倾囊相授,而且还结合自己撰写的听书稿给我们拆解,我想对于听书稿的整体撰写的结构、技巧上,套着老师的讲解模板不会走偏。听完老师的课程,我想比较有难度,应该就是每个细节点的落实,比如心法中的“交付”和“线性”,我们需要把一本书里面的精华内容通过自己的解读,变成自己的知识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有头、有尾,还有起伏的很湿很滋润心田的内容交付给读者。对于这个我计划找几篇老艺术家的说评来听听,多听多感觉,主要是语言的拿捏很关键。再比如四个技巧,说起来就13个字“由难入易”、“由高到底 ”、“已知到未知”、“是非落差” ,但是每一项实施起来都考验我们的表达文字功底,我想这个还是需要从前面说的纳博科夫卡片法这个过程做起,当我们积累达到足够多,笔触足够能表达自己的心时,我想火候也会到的。
听书稿再进一步是拆书稿,拆书稿也称为共读稿、领读稿,它跟听书稿一样,使用自然语言进行创作。如果说把听书稿比作一部电影,那拆书稿无疑就是一部连载的电视剧。在上这个课程之前有接触过不少拆书稿作品,不过都仅仅作为读者获取知识的角度,自己以前接触主要是从十点读书平台上,自己还购买了蒋勋的《听蒋勋讲红楼梦》来听。所以说对拆书稿并不陌生,但是如果作为创作者角度,对拆书稿具体要怎么写,心里还是没有谱,不过小冰老师在课程中提供了拆书稿模板,对虚构类和非虚构来书籍的拆解步骤都有模板展示,也有实际案例讲解,打开了我们对拆书稿创作的思路。
随着课程推进,训练营也进入倒计时,我们又解锁了一个文体叫主题书单课,这其实是前面课程内容的组合版,即听书稿+主题书单,当然在上架的时候还涉及到了分销文案,而做这产品过程中也是一环扣一环,前面的各种阅读法是基础。所以回头来看我们的课程,小冰老师每一节课的设计都是为终极目标或者说大家的产品成果打基础,所以平地起高楼,平地底下有基石,前面的基石打的稳不稳,直接关系到我们的“高楼”能建多高。˙主题书单课的心法是:极致的简洁源于隐藏的精密。用户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人,我们造产品的时候,需要在背后细细打磨,把一件作品做到精致,无可挑剔,再送到客户手上。这节课还有一个重磅福利,那就是特别为妈妈群体打造的一款书单课,主题是“柔与韧”,这非常符合妈妈的角色,至美莫过于柔,至强莫过于韧,这些书单音频自己也有在听,我想这些都是最直接的学习模板,要充分利用起来和学习起来,吃透这些书单的创作逻辑,然后自己尝试着创造产品。课程还有一个内容的就围观学姐学长打造课程,对他们的课程进行提优化建议。我选择了三个产品进行评价。首先是口天吴&落英的《儿童教育主题的系列听书产品》,因为我自己是一名宝妈,在儿童教育这块很有需求。她们的课程精心挑选了10本儿童教育类书籍,每一本都是出自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或心理学家之手,内容聚焦孩子的性格培养、习惯养成、情绪管理、社会能力以及亲子沟通等。按照教育的内在逻辑,把10本书分成理解孩子、赢得孩子、成就孩子三个版块,循序渐进的帮助父母进行教育水平的升级。成为父母,我们对于孩子不仅是生养他们,还需要肩负教育孩子的重任,不然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但是教育是一个非常广的话题,每个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各有特色,结果当然也是各有区别,为什么有些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非常优秀,而有些孩子却是差强人意呢,我想跟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有莫大的关系。他们产品中的这个听书产品内容上,我觉得非常符合现在父母的教育认知,尤其他们的主题涵盖了性格养成、习惯养成、情绪管理、社会能力及亲子沟通。这些内容都是身为父母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的,对于儿童教育,如果父母没有点知识储备只会在日常教育中抓瞎,或者按照我以为,我认为这样来处理,结果就是有时候孩子的成长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孩子的成长阶段是唯一的,不可逆的,时间错过了就真的挽回不了了。所以获取科学、合理的教育知识,让我们做到心中有底、脑中有策、手上有招(很喜欢这句台词),所以我想这两位学姐的课程一定会成功的!
第二个:芷水蓝的《文笔鉴赏课》,看过她关于鉴赏张爱玲的《金锁记》那篇作业,真的非常棒,看完就觉得这个人真是神了,仿佛看到另外一个张爱玲的感觉,鉴赏的如此生动和有力。大学时候有学过一门《文学理论新编》,里面全都是关于我们在读文学时候需要掌握的底层逻辑思维和理论。一本书,老师分了两个学期讲解,里面涵盖的内容非常的细和丰富,不过感觉自己很多都已经忘记了,现在看到这么优秀的学姐做的这个产品,突然非常想回顾这本书(计划把这本教材也纳入自己的阅读范围了),当然最重要的是,看优秀的文学鉴赏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所以很看好学姐的这个文笔鉴赏课。
第三:胡朵朵《代谢健康课》,其实自己对医学的知识少的可怜,生病了就往医院赶,遵医嘱是我们能做的。胡朵朵学姐的这门课是一门医学科普课,市面上几乎没有,这个遵循心理学上的“稀缺法则”,而有需求的受众又多,这样的课程怎么能不火呢。而且这个课程的介绍“自己生病不迷茫,能和医生高效沟通,还能让家人收益,有孩子的,也能为孩子早早补上这门学校至今还欠缺的课程。”我想可以击中非常多人的心,我就是被击中的其中一个。
产品篇中最高级的应该就是读书会了,做读书会,做知识IP,读书会有线上和线下两种类型。关于线下读书会,启动有一定的章法,第一就是自己盘算下自己的线下资源有哪些(先自己做100个付费用户出来),然后自己要有一些真本事,要懂阅读和写作(怎么选书,怎么读书,写作技巧)。执行环节,建议要借力打力,君子善假于物,不要自己单打独斗。而线上的读书会,老师给我们讲解三种角度进行,第一个人IP,比如樊登读书会,第二是提炼某种精神,比如趁早读书会,第三种是服务于某群体。我们作为新手,可以从第三种角度入手,选择某个精准群体,了解那个群体的痛点和需求,然后量身定做一个读书会。比较可惜的是自己在这一块还没有行动,目前停留在理论阶段。
至此,我们的读书变现训练营落下帷幕,我们始于读书,但不止于读书。对我来说训练营虽然结束,但是却是新的开始,我不再迷茫,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接下来要怎么走。我是一叶在知识海洋上划行的扁舟,老师的这个训练营里有航线也有灯塔,所以不担心会迷路。而且当我觉得我对航线不清楚如何走时,我可以点开老师的课程反复的听,找不到灯塔时,我也可以听,而且我相信,随着自己不断前行,我说不定还能开辟一条新的航线,直达自己的目的地。所以训练营只是暂时的告别,相信我们以后大家会在江湖再见。
谨以此文记2期4班424自作锦来自添花在帅小冰30天读书变现训练营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