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这样评价过诸葛亮“孔明之智近乎妖”
当然这里说的是三国演义文学化塑造后的诸葛亮,也是普罗大众眼中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由于是尊蜀,在很多方面玄幻化了诸葛亮,诸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星灯续命等情节都非史实;
那么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呢?
《三国志》给诸葛亮的综合评价如下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 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是三分天下、延续三国格局的关键人物之一;在唐朝时就被评价“武庙十哲”之一;
可以说纵然三国演义给了孔明这么多无中生有的名局,在很多方面还是“弱化”了诸葛亮,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在大局前瞻、谋略布局、军事才能、治国理政甚至心理学、工程科技学等诸多方面都可算是“天花板”级别的人物;
【谋略大局观】
“三顾频烦天下计”
说的就是诸葛亮第一个名局——隆中之对;
当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的卧龙先生,对天下时势早已有了明确且深入的认识;
教员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史料不曾详细记载诸葛亮出山前的“田野社会考察”内容,但根据他准确的前瞻分析,除了挑灯夜读、躬耕南亩外,应该也做过诸多考察的;
《隆中对》成为了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东联吴国,抗拒曹魏,占据荆州、益州(四川),可以说隆中对基本是蜀汉以及三国前期的半部历史;
而那时诸葛亮时年才27岁。
在奠定三国分立局面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
其实正面战场上没有多少诸葛亮的事情和功绩。
但诸葛亮出使东吴、会见孙权的一番话。
其重要程度甚至不亚于隆重对,如果说隆中对还是“纸上谈兵”的空想化谋略,那么诸葛亮这次出使东吴的谈话,才是真正笃定孙权联刘抗曹的实践性突破一步;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次经常被忽略的“东吴对”,是如何展示诸葛亮的高超口才和谋略的;
《三国志》如此记载;
诸葛亮先说“海内大乱,将军(孙权)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刘备)收众汉南,于曹操并争天下”
其实当时刘备兵败,退走夏口,实力孱弱,毫无三分天下之力,但刘备好在广交豪杰,声名远播,又有汉家后裔的身份加持;
诸葛一出口,就在为以后三分天下的格局做铺垫;
诸葛再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曹魏)抗衡,不如早之与绝;若不能当,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进一步以激将法,点出孙吴早做抗曹决断的必要性;
其实孙权之雄才大略,安能不懂此理?只是曹操官渡之战后,实力太过强大,东吴纵“十万”之众,加上那时刘备东拼西凑两万兵马的实力,“安能抗此难乎”
接下来诸葛亮的分析,就是精华和神断所在
“曹操之众远来疲弊。。。此所谓“强弩之末,是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说道曹操北方南下,日夜行军三百里,还未开战已是疲惫之军;
后又提到“北方之人,不习水战”的弱点、“荆州之民附操耳,逼兵势耳,非心服也”的人心向背;
道清大局形式,陈敌弊我优之实情,再申三分天下之必然趋势。
后遂有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赤壁之战;(其他两战是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
当然赤壁之战最大的获益者自然是刘备;
可以说三国前半程的导演和编剧就是孔明,后来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北伐未竞,实在是“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军事才能】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在蜀国做官,他这样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很多人误以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一般,其实陈寿说的诸葛亮治国理政的水平高于军事,而管理军队比指挥战斗的能力更强;
并非否定他的军事指挥调度能力;
不然知名战神唐太宗李世民说“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不然诸葛亮怎会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和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天才张良、韩信、白起等人平起平坐;
宋代大文豪苏轼赞扬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说
“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挡,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谦虚的诸葛亮曾在《论荐刘巴》书中自我评价:“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
如果说蜀汉前期诸葛亮还只是个谋士、后方的理政之臣。
那么刘备托孤后,诸葛亮“封武乡侯”始,逐渐展示其惊人的军事之天才;
在蜀汉政权交替之际。“南中诸郡,并借叛乱”;
诸葛亮厉兵秣马三年,率众南征,平定叛乱;
其中最经典的要数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了。
《汉晋春秋》中记载孟获自此拜服诸葛亮,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此可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也反应了蜀汉对待蜀地周边少数民族势力“攻心为上”的和戎政策;
接下来就是5次北伐;
虽然在228年第一次北伐时,败于街亭,孔明斩违令之马谡,自降为右将军;
此后卷土重来,散关之役斩魏将王双,略魏国二州郡;
更是在231年,祁山堡之战,兵退司马懿,射杀魏国大将张郃;
有文章称这是中国军事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例破解钳形攻势的大会战;
此战之细节《三国志》少有记载。《汉晋春秋》则记录颇多细节,在此不多赘述;
直到234年第五次,星落五丈原,死于军中;
纵观诸葛的北伐,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蜀国一州之力,抗衡曹魏九州之地,打的司马懿“畏蜀如虎”,使“雍凉不接甲,中国不释鞍”
虽未能实现汉室中兴、天下一统的夙愿,但也战功赫赫;
甚至在魏晋灭亡蜀国后,司马昭还派人搜集诸葛亮在世时练兵、治戎、兵法推演的书籍,用来训练自己的军队。
要知道历史上盘踞四川的政权很多,只有诸葛亮领导的蜀汉,能对中原地区形成攻势;
但连年征战,导致蜀国精锐尽丧,“民穷兵疲”;
除了军事指挥外,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理政才能】
理政之能,是诸葛亮最突出的才能;
所以三国志才会称其更善于“治戎”和“理民”
早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就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后来刘备以及五虎将经常外出打仗。“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虽然前期,诸葛亮没有在前线有明显的战功,却是大后方不可或缺的“总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需物资的供给,是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
刘备托孤后,更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赞其“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简单从以下几点说说诸葛亮是如何理政治蜀的;
【思想舆论】
人心向背是政权稳定的重中之中;
当时曹魏利用,谶纬,当道(途)而高大者为魏,魏当代汉。
曹魏便有了“受天命代汉”的舆论根基,这也曹魏攻伐蜀汉的心理优势。
而蜀政权交替,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此际存亡危急之秋”的关头,
诸葛亮以“汤武革命”理论为核心,从刘邦为义帝发丧从而占据了讨伐项羽的舆论制高点这一政治高招入手,说明高帝代表天下意愿诛灭项羽,以巴蜀为根基创立大汉,证明了巴蜀就是汉朝的龙兴之地,
“高祖因之以为帝业”。
以此高举“恭行天罚”的北伐旗帜,以对抗曹魏“受天命代汉”的舆论;
【严刑峻法】
历来治国,无法不立;
诸葛亮在《将令》中说道“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莱纷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因此他立法施度,以严刑峻法,治国治军;
修订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使得“赏罚必信,无恶不显”;
其铁腕手段好比后世朱总理
但同时,严刑峻法自会侵犯许多势力的利益,带来诸多非议和推行阻力;
《三国志》裴松之注释有云“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显怀怨叹”
大臣法正,劝谏说“愿缓刑驰禁,以尉相望”
就是让诸葛亮略松弛法度,不然人民都会怨声载道;
孔明表态“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刘璋暗弱,文法羁縻,德刑不肃。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
以史为镜,引经据典,说出法制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政治的根本无不在于“制衡”二字,立法度,尽可能做到赏罚分明,一碗水端平;也是平衡蜀国本地士族以及外来臣民之间的利益;
如蜀国大臣张裔所云“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刁凿齿在《三国志》注释中说道“诸葛亮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
蜀汉以三国之中地域最小,人口最少,兵力最少,而存续良久,实乃有赖武侯“法制”之功;
【经济民生】
虽然诸葛亮的法制虽然不是当初商鞅军国主义式的“法”,
但由于地域人口的限制,常年征战特别是五次北伐,还是对蜀国造成了极大的损耗;
稍不留意,就会民生凋敝,叛乱四起;
诸葛亮在经济民生方面,以农业为重、发展工商业、注重战养结合、分兵屯田;
诸葛亮深谙遵循黄老之道,多次与民休息。
224年,先主刘备领兵伐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其时诸葛亮劝阻过刘备);
国力大伤,诸葛亮宣布“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一年。
后来刘禅即位之初,南郡叛乱,诸葛亮“未便加兵”,暂时按兵不动,与东吴和亲,积蓄力量;
农业为立国之本;
取得汉中后,诸葛亮命令派遣两万居民前往汉中,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修筑“山河堰水利工程。使得汉中重新得到发展;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
大力发展官营和商品经济
诸葛亮重新恢复了在益州当地的盐铁官营政策,“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
成都也唤作“锦官城”——蜀锦,是此地的特产;
诸葛亮曾说:“今民贫国虚,快敌之资,惟仰锦耳。”
于是蜀锦成为商品经济的重要一环,销往魏国和吴国,为蜀汉带来大量的收益,以充盈国库,以备军需;
诸葛亮轻商薄赋同时,提倡节俭之风;
自223年接受托孤,至公元234年病逝五丈原,主政蜀国12年,蜀地出现了“田畴辟、仓裹器械利、蓄积饶”的繁荣的景象;、
笔者以为,蜀地之兴在李冰,蜀地之盛在孔明;
【用人之道】
诸葛亮识人用人,选贤举能,扬长抑短,且几无私心;
他把“凤雏”庞统推荐给刘备,庞统成为刘备第一军师,诸葛亮自己也只能坐镇后方;
《零陵先贤传》记载诸葛倾慕刘巴之才,刘巴因何张飞不和,刘备欲治罪;
诸葛亮说“运筹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刘巴)远矣”;
后诸葛积极斡旋推荐,在刘备初夺成都之时,刘巴“铸值白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帮助刘备充实府库军姿;
后世多将此功记载诸葛亮头上,出谋划策者其实是刘巴,但诸葛识人举荐之功亦不可没;
君不见汉高祖刘邦为何能夺取天下,恰是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诸葛亮给后主的《出师表》中提到“侍中、侍郎郭攸之、 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对蒋琬更是器重,说道“蒋琬,社稷之才,其为政以安民为本”
给后主的密信云“我若不幸,后事宜以付蒋琬”;
诸葛星落五丈原后,蒋琬等人“承诸葛之成规,因循不革,边境无虞,邦家和一”;
而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为诸葛亮传人的姜维,诸葛亮评其“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义”;
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成为蜀国唯一名将,并接过北伐的旗帜,令魏国大将钟会等人佩服不已;
当然诸葛亮用人也有马失前蹄的情况
比如第一次北伐时违背众意,任用马谡,导致街亭大败;
比如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谋,错失良机;
一个人不是神,难免有功过得失;
诸葛之用人,总体恰如蜀臣杨洪所言“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人格魅力】
上述的诸多内容,已经多方面折射出诸葛亮的魅力了;
《三国志》总结诸葛亮“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借用《让子弹飞》的著名台词
“公平,公平,还是tm的公平!”
在那个时代和政治环境下,完全公平公正是不可能的,但诸葛亮终其一生,可谓毫无私心;
与诸葛亮同为刘备托孤大成的李严,后因违军令被诸葛亮治罪,废为庶民;
但诸葛亮仍重用李严之子;
李严闻诸葛死讯,也发病死,前有嫌隙的廖立亦垂泣不已;
因为习凿齿评曰“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水镜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
诸葛亮身居高位,不谋私利,表后主云“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病卒后,果然如其所言,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
蜀人感其德,黎庶追思;
作为诸葛亮后半生的第一对手,司马懿纵然在“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后,还是高度评价诸葛亮为“天下奇才”
所谓“有对手,知高低”
能得到对手如此评价,足见诸葛亮之魅力。
《汉晋春秋》中记载,司马懿的孙子,晋武帝司马炎,问蜀国旧臣樊建,诸葛亮的为人及治国情况,对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
司马炎感慨道“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给我个诸葛亮,三国老早就结束了!
【总结】
回顾诸葛亮的一生,这位“每自比管仲、乐毅”的卧龙先生;
于公,成为出将入相、理政领军的巅峰和表率;
以诸葛亮托孤后的地位,可谓“权臣”,但专权而不失礼,几乎是历史上唯一善终的权臣;
一生为国为民,赏罚分明,毫无私心;
真正做到了《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私,仁义礼智信,将中国儒家传统优点尽集于一身,诸葛亮的出彩完全是依靠个人的才能、品行及人格魅力;
著名历史学者钱穆说到“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本来三国阶段在汉末魏晋南北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重要性不算突出
但诸葛一人足令这段历史在华夏史生辉;
“莫道征途路漫漫,愿效滴水洞石穿
唯有胸怀摘星志,终究分流归浩瀚”
诸葛武侯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主要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释版)
习凿齿:《汉晋春秋》
《零陵先贤传》
《华阳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