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斌
今天是植树节,在网上看到一个小视频,中间有些描写树的话,非常精彩,抄录下来。
树,向上长高,向下深根,是它们对世界的探索。它们毕生的努力,不是为了远走,而是为了站稳远眺。身不移,是它们的处世之道。
树,不畏惧时间,也不追求速度,它们顺应着时间的节奏去蓄积,去生长。只要是生长的树就会有伤,没有谁为它抚平,自愈而后成为疤,不需要遮掩,伤疤会成为树的一个部分,有的伤疤可能会淡化,有的伤疤会重塑树的模样。它因伤疤而与众不同,它因伤疤而独一无二。曾经的伤痛都是今天的荣耀。树喜欢风,却无法去追,深爱雨,也无力求,但它会向每一个经过的生命学习,善待它们,伤害的们,都可以让它成长。
顶天立地,是它们最精神的姿态,根深叶茂,是它们最富有的样子。
树比我们人类早到地球3亿多年,占据了地球1/3的陆地面积,世界上已知最高的树是100多米,最长寿命的树是4500多年,它是我们的食物、医药、工具,影响我们的水、空气、呼吸,有了它们陆地上所有的生命才有了家,它们的思考是地球生生不息的原动力,所以,不管你想不想成为树,树已经慢慢地成就了我们。
小的时候,姐姐有本《十万个为什么》是专门讲植物的。我记得,我那时候还没有上学,不识字,但喜欢看姐姐的书,看书中的插图,书里有许多树,各式各样的树,有参天的大树,有的树很粗,汽车可以从树洞里通过。
茅盾先生早在1941年发表了散文《白杨礼赞》,此文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的白杨树,比喻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了农民们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篇散文成为一篇经典散文,内涵丰富,言词优美,一直被人称颂。
树,是一种介于天地之间的生命形式。根植于泥土,却指向天空,是自然界中离天空最近的生命。树,是现实与理想之间联系最紧密的生活方式,既脚踏实地,又仰望天空。
我爱大地上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