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Le temps des tribus: Le déclin de l’individualisme dans les sociétés postmodernes
。。ISBN: 9787208175396
。。内容简介。。
为了使社会学能更好地描述后现代社会,马费索利提出了“新部落主义”的概念。他认为,相比于现代、理性的社会,当代社会恰恰位于看似稀疏平常的日常生活表面之中,位于由个人组成的转瞬即逝的小部落之中,位于它们散发出的感性、温暖、亲密、强烈的生命本能之中。
此时此地,重要的不再是“我”,而是抱团取暖、互助共生的“我们”。我们,因他人才得以存在。
部落是人类千万年来的集体梦想,更是在当下生活中承继过去、通往未来的方式。
。。短评。。
作者简介 · · · · · ·
米歇尔·马费索利(Michel Maffesoli),1944年生。法国后现代社会思想巨擘,法兰西学院人文科学大奖得主。他任巴黎第五大学荣休教授、法国大学研究院院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理事、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他早年师从人类学家吉尔贝·迪朗和朱利安·弗罗因德,先后获得社会学和人文科学与文学两个博士学位。他的作品多聚焦于当代社会的共同体和日常生活。著有《狄奥尼索斯的影子》《日常认识:理解社会学概论》《部落时代:个体主义在后现代社会的衰落》等。
。。短评。。
#
序言减分……情感星云本来是一个可以联系本雅明和阿多诺思想的理论,这种评论式的写作方式太可惜了
#
中文版序言让人感觉到作者的怨气很多,但是内容还是可观。依然是后现代的老毛病:解构多于建设。现象学的方法追问生活世界的构成,再也不服从现代结构和统一性,而抓住社会情感、气氛,从感觉触觉出发,在日常生活中联合、接纳他异性,回到关系、邻近、空间的焦点结晶,然后来重建新部落时代的联盟。非常推崇涂尔干的“中间体”。总体上是一个超越现代性个人主义的社群主义共同体的取向,只不过此共同体的社会黏合剂类型多样。但是让人怀疑真的能对现代性结构进行抗争并获得解放吗?碎片、分散、多元,往往无力。而且致命的是,部落主义隐藏着古代共同体神话的浪漫主义,面对仍然没有从家族束缚中解放且个人自由主义未彰之时代语境,后现代的理论仍显迂阔。
#
主体观点并不复杂(也许并没get到作者的思想),但行文晦涩、跳跃。
#
就不断在重复一个观点。然而真的发人深省,需要再读,琢磨琢磨。
#
在“原子化”,“个人主义”,“生活方式政治”等概念强烈地影响着我们对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理解的时候,“情感”,“集体记忆”以及由技术带来的新的“临近”又传递出部落鼓声的震颤。然而,后现代社会中,“部落时代”究竟是个体被部落所捕获,是一场“翻转的革命”还是个体主义发展出的新连结形式还尚未可知。当然,个体所归属的共同体有时比个体更为重要,但从个体角度入手理解现代或者后现代社会中由情感等因素构造的共同体的形成逻辑与存在状态或许能够补充性回答部落时代究竟是什么时代以及个体主义是否在走向衰落。
#
【中文版序】
“我们”的感觉就是命运共同体的感觉。简而言之,这也是部落隐喻所要强调的。又因为这是一个隐喻,它能够以一种类比的方式提醒我们,在严格意义上的“丛林”之中,部落是一种因与周围逆境斗争而必须团结一致的生活方式。
我们不妨考虑一下这句话:“Defuncti adhuc loquuntur”,即“死者仍在说话”。奥古斯特·孔德也经常提醒我们:“死者统治着活人。”这是社会传统或社会记忆一直在关注的问题。作为自发组织,部落提醒我们,超越了个体主义的“我们”需要回到现实所不乏的各种各样的源泉之中,回到民间节日、遗产清点以及其他见证了这一点的历史重建活动之中。简言之,全社会的记忆恢复了一种不可否认的力量和活力。
【找到词语】
相比而言,我们不妨轻松地参与我所说的“日常认识”:间隙的知识,这种间隙在词语之间、事物之间。在某些时候,真正的知识存在于运动中,存在于生命的震动和战栗之中。这就是我们想要谈论的微笑的、近似真相的栖身之处。在这个悖论中,有一条真正的智识要求与时代精神相符,它认为必须要认真研究集体梦想,不应将其局限在理论偏见的枷锁之中。
后现代的特征可能就是返古主义的激烈回归。
在文明当中,有时会有些“侵入”(ingression)的态度,它们激励了新的社会复兴。这促使我们可以真正潜入集体无意识。在这里,我的意思是要认真对待共同的幻想、梦一般的经历和各种游戏表现,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式借此来重述将其与所有人性的源性基质联系在一起的事物。
从最强烈的意义上说,所有西方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都已经饱和了。《部落时代》揭示了这种饱和。这是后现代“返古主义”的启示:共同体的激情在所有的领域重新燃烧。我们可以反对它,抱怨它,否定它,提防它,但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趋势就在那里,它把我们推向他者,促使我们变成它的模样。我们正在成为这个世界的一种时尚:我以为我在主动思考,其实是在“被思考”;我以为我在主动行动,其实是在“被行动”。
我们抵达了后现代部落主义的核心:要初步、基本地认识人性,在于认识它与腐殖质的邻近。
正如我在开始时所说,这并非没有痛苦。离开成熟理论的平稳确定性、前往深海,是对人的极大考验。同样,挖掘根系也需要竭尽自己的努力。我想买这些事情我都做过了,现在是要请读者们继续这些努力的时候了。我再重复一遍,不要有先验的判断,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思想。只有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够在惊人的部落拟态中看到另一种思考方式,或者至少是另一种生活方式,即与他异性的关系。这种努力也会给我们一种感觉,即不管发生什么,生命都是永恒的。而这种活力,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毫无疑问都是当代部落的责任。对我来说,正是它使我成为了一个会被人们笨拙而滑稽的行为所感动、会被可怜而美好的“人的业”所感动的观察者。
*
我们也可以在民粹主义和稍晚一些的无政府主义意识形态中发现这种共同体概念,其基础当然在于邻近的聚集。对于无政府主义者,特别是俄罗斯人巴枯宁(Bakounine)和赫尔岑(Herzen)来说,乡村共同体[如村社(obscina)或米尔(mir)]是社会主义的运行基础。辅以工匠协会[如合作社(artels)],乡村共同体为建立在团结主义基础之上的文明铺平了道路。这种浪漫主义视野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当时的自粘接剂所持有的二分法,无论是资本主义版本的二分法,还是马克思主义版本的二分法。事实上,它把人类的成长视为一个整体。这就赋予了村社这样的共同体以一种前瞻性。
*
物理学家让·埃米尔·沙朗:黑洞是一颗恒星,其密度不断增加,形成了另一个空间。他说,这是“一个新的宇宙”。
*
有时候,重要的不是个体,而是个体所归属的共同体。同样有时候,重要的不是基于事件的宏大历史,而是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的琐事——恰恰是这些难以察觉的情境构成了共同体的结构。“邻近”一词在我看来可能就具有这两方面的特征。这自然就需要我们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成分,即处于关系之中的人。这不仅指个体之间的关系,还包括那些将我自己和与他人共享的领地、城市和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它们就是日常生活的野史,是时间在空间中的结晶。
空间就是集中的时间,而历史就是缩短为每日生活的故事。
地点守护神显示出其重要性来:这种集体情感形成了一个空间,而这个空间又反过来作用于前者。这使我们注意到以下事实:所有的社会形式都位于几个世纪以来的褶皱之中,它们依赖于这种褶皱,而构成它们的存在方式只有在考虑到这种基质的情况下才能被充分理解。简而言之,这就是托马斯主义式的“惯习”或亚里士多德式的“素性”主题。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