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天的时间,看完了导言和第一章内容。导言部分介绍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从历程,到精髓,再到价值。比较系统的了解了一遍。“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进棺材才算毕业。”这是生活即教育”的第一层意思。 我所理解的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2.第二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唯守初心,方得从容。”
2.四种教育家中第四种:科学教育家,这种人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办教育,聚精会神,用心专一,理想坚定,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无所畏惧,一往直前。
3.我们的教育信条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师的以身作则主要体现在八个字上。这八个字是孔夫子的名言,也是他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学而不厌”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不断探索。不厌其烦诲人不倦就是要对学生有充分的耐心,充满热情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基础。同时,他希望教师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对儿童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这样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为我们伟大的民族创造新的生命。
我们的教育信条,能读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情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保持学习的热情,跟孩子一起成长。
4.今天金句:1.“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老师。好的教师有生成的,有学成的。”在我理解深沉的教师就是天生就具备教学能力的教师,但是这一类教师凤毛麟角。陶先生认为有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位是需要用特殊的训练,把他们培养成功的。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就是师资力量。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学校发展的长远。如何提升教师的素质就需要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重视。朱永新认为,尤其是乡村师范学校,培养好乡村教师队伍,这是改造乡村社会的基础。
2.师范教育是什么?教学生变成先生。先生是什么?自己会变而又会教人变的是先生。师范生不是别的,是一个学变先生的学生。
解读感悟:先生不是只是教人变,前提是自己会变。教师是自己能够不断生长,不断发展,不断变化,“苟日新,日日新”的成长型教师。所谓“会教人变”就是说,教师要具备让学生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本领。成长,变化,发展永远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主题。
3.《创造真善美的活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自然这个活人应该是食人间烟火有知识,有感情能审美能劳作的活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教育,必须面对的三个根本关系。要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前提是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真正做一个自主自立自动的人,一个就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积极主动而又自立自强的人。
对标课标,现在要求能把所教的知识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比如在教授eye,ear,mouth等感官词汇。需要引导学生用ear倾听,用mouth讲文明话,用eye发现美好的事物。在教授weekend plan的时候,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周末计划,劳逸结合。让课本的知识在真实的情景和生活中体现。
5.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
蒙特梭利曾经说过:“儿童是成人成人之父,孩子是成人的老师。我国古代的教育家韩愈也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为什么小孩能够教父母和老师呢?因为小孩有宝贵的童心,有未被污染的人格,有不受拘束的想象力,有思想的青春,这些都能成都能够为成人的生活注入活力,使你永远不落伍。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中有一个绝招小先生制。其实小先生志不仅仅是学生教学生也是可以学生教先生孩子教父母的。教学相长,乃教育之真谛也。
在英语小讲师活动中,我发现很多孩子迸发出了很多的潜力。 从明白到能讲出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内化的过程。而且每个学生在讲的过程中站的角度也不一样,思维的宽度也不一样。而且她们会填补我没有想到的地方。这是让我特别欣慰的地方。
在平时的教育生活中,我越发认为每个孩子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想。俯下身子倾听他们的想法,去融到孩子中去,了解孩子。再也不是指高气扬的指挥孩子,平等的跟他们对话,交流。好好说话,正向引导。
今天有机会读到了关于于永正老先生的一篇文章,特别好。正好跟昨天的陶行知先生的观念不谋而合。以下是引用文章的内容:于老师说,他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并不高,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足够了。给孩子留下值得回味的金色童年,这是于老师不懈的追求。“我们必先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重温于老师的“待生之道”,他对儿童的用心尊重、真诚理解,是那样真切!他不仅会带学生去钓鱼摸虾,去乡下田间劳动,去工厂参观,还会把课上得很有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情景交际,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写作。他用一颗天真的童心和满腹经纶的智慧跟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怎能不喜欢这样的老师?正如于老师所坚信的,能转化每个独特学生的老师无疑是教育的艺术家。因此,我理解于老师为什么一辈子都让每个孩子感受到他的偏爱和眷顾。无论师生见面的“露一手”,还是“要蹲下来看学生”,以及批评的艺术,他总能换位思考,对儿童常存宽容之心,用充满智慧的教育实践完美诠释教育的艺术,用最真挚的爱呵护着最珍贵的童真。像这样的老师,学生怎能不喜欢?
于老师把能够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自己教育生涯最值得自豪的成就,将其视为最大的圆满。脑海中再次浮现于老师的音容笑貌,我仿佛又听见他对广大教师的叮嘱: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
对呀,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曾经也是孩子。多么重要的一句提醒。我们不能失去童心。
于老师教了50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而他的学生,始终对他念念不忘。能让学生喜欢且念念不忘的老师,才会成为名师。
《新字的第一意义要自新》“又我们所讲的新,不单是属于形式的方面,还要有精神上的新。这样才算内外一致,不偏不倚。所以新字的第三个意义要“全新”。
朱永新解读:自新,不是跟风的“新“,而且发自内在的超越,是“苟日新,日日新”的不断改进,不断超越自我。
作为一名教育者,学校的发展坚持自己的初衷,我们要追求内在的超越,而不是外在的攀比。真正的创新源于坚持的基础上。一件有意义的活动坚持2年没有突破,但是坚持3年,5年慢慢就会有效果。昨天看了一篇文章,特别有感受。品牌就是常规的极致。每学月、每学期评出的常规之星,每一张奖状会贴上一张小卡片,小卡片上是给予各项“常规之星”的 “颁奖辞”。优雅进餐小明星——饭前洗手,流水分餐,餐前致谢,餐中安静专注……每天的就餐,都是一次修身精进。孩子,一个人的修养就彰显在一日三餐里,多么高兴你能明白,更能认真践行。发现了吗?优雅进餐的你,朋友们更加喜欢,亲人们以你为荣。礼貌问好小明星——“老师,您好!”甜美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了,多好啊!孩子,我相信你一定也把这甜甜的声音带给了在学校相遇的每一位友人,带给了生活中你的亲人,你的朋友!多荣幸成为你的老师,可以享受这蜜糖般的温暖。……
当这样的文字随着一张张奖状进入每一个家庭,教育的魅力也就突破学校的围墙与孩子生命的成长时时相伴了,锦西孩子的优雅又怎能不成为“常态”呢?前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老先生在2014年不顾86岁高龄写下文章《中国教育的出路》,老人在文中阐明了四个基本观点——
《生活与教育》第三章第8到16小节
金句摘抄:
1.中国教育的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就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2.教育最重要的成就就在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我们要对众人的养成态度是: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
感受:
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是一种人生态度。“当你找到一个热爱的领域并深耕下去,你会发现,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你的不可替代性会越来越强,人生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摘自《人民日报》
曾经认为人生的宽度在于涉猎的范围广,后来发现人生的宽度在于你在某个领域拓展的宽度。你在某个领域拓展的越“宽”,机会就会越多,人生的道路自然宽广。
20240423《生活与教育》第三章16到19小节
金句摘抄:
1.解读:生命的潜伏,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张扬,生命的奋斗,在这所学校都能够充分得到体现,得到尊重。一句话,学校应该是一个能够让生命自由舒展的地方。
2.近世所提倡的自动主义有三部分:一,智育注重自学。二,体育注重自强。三,德育注重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