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八十)
原文: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书中译文: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哪里了解我呀?我小时候家境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我的感悟:
读这段话,首先想到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这是他的口头禅,大约来源于此。
孔子中老年时,已名闻天下,最起码声闻华夏。
太宰是谁,无处可考,这不重要。
有一天,太宰问孔子的大弟子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孔夫子是一个生而知之的圣人吧,为什么人们请教他啥问题都能回答?他为何如此多才多艺呢?
子贡回答:“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说夫子是天纵奇才,老天专门安排他做圣人,所以让他多才多艺。
子贡崇拜孔子,他希望老师成为万众瞩目的圣人。在孔子仙逝后,他一直致力于宣传孔子的思想和学说,赓续孔子文化。所以有人说,没有子贡就没有孔子。
孔子听说后,并不满意,他“敬鬼神而远之”,不喜欢装神弄鬼,更不愿别人封自己为圣人。
孔子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是因为少年时家境贫寒,地位贫贱,为了生存,所以学会了许多卑贱的技能。
的确如此。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母亲也离开人世。童年孔子顶着一个没落贵族头衔,生活极其困苦,所以孔子什么杂活、粗活都干,赶车、放羊、喂猪、计账、主持丧礼……再加上孔子本身又很好学,所以长大后的他成为了六艺精通的“万世师表”。
孔子后来又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是说那些出身豪门的贵族君子,吃喝玩乐不愁,咋会掌握那么多技能呢?肯定不会。
孔子不愿被封圣,他坦率告诉大家,他就是因为小时候家穷,社会地位低下,所以很用功读书,刻意练习,啥活都干,苦难的童年磨炼了他的意志,教会他生存的多项技能。
孔子老年还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说自己可不是天生的智者、圣人,他喜欢传统文化,又敏而好学、孜孜以求。
总之,孔子坦诚地接纳了自己童年的不幸,做到了和自己的苦难和解,和自己的经历和解,并致力于和世界和解。
实际上,我们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过童年的伤害。你可能有一个酗酒家暴的父亲,也可能有一个牢骚幽怨的母亲,或者有一个歧视、欺负你的哥哥姐姐,甚至父母离异后遗弃你等等,我们可能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伤害、打击,这都不重要,我们坚强的意志力照样可以实现人生的逆袭。
有一本书,叫《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
这本书说,75%的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童年逆境,这些童年创伤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的生活。
一个人要想有更好的人生,尽量善待自己以及自己邂逅的每一个人,对施害者最好的报复是不要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学会与童年的痛苦经历和解,让曾经的黑暗成为“肥料”,在成年后的人生中开放出绚烂的花朵。
孔子就是一个实现逆袭的典范,我们达不到孔子的境界,但可以坦然接纳原生家庭,不报怨、不嫌弃,踏踏实实过好今后的每一天,就是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段话记录在《论语》“子罕篇”第6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诚、朴实、温暖、谦恭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