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当今众多家长不同,不少名人、伟人对子女的期望是相当低的。鲁迅坚决反对孩子成为“空头文学家”,老舍对孩子的期望则是粗通文墨,自食其力。这体现了他们更为通达、透彻的人生观,即做一个好人、正直的人是最重要的,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是很有价值的。事实上,名人、伟人之后大多成为教养良好的平民和各种专才。
从公民教育的角度,陶行知先生把这一教育目标称为培养“人中人”,以抵御追求出人头地、读书做官的“人上人”的传统教育。
当然,我们不是不需要培养精英。但真正的精英本质上不是狭窄的知识教育和应试竞赛的产物。我们在学校常见这样一类孩子:他们是被考试压倒的孩子,他们会经常抱怨学业负担太重,没有闲暇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但如果真给他们三天时间自主安排,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没有自己想看的书、想做的事,除了做功课、写作业,不知道该做什么,精神一片空白。
但是,还有一种叫做“除了学习不好,什么都好”的孩子。他们讲文明、有礼貌,乐群合作,有责任,有爱心等等。这些孩子往往被我们忽视了。
倡言“民胞物与”的北宋理学大家、关学领袖张载之“横渠四句”有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士大夫的使命,是一种家国情怀,但也是一种平民情怀。平民价值和平民生活才是生产精英的深厚土壤。“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做平民的事”,力行平民教育的陶行知先生,最后成为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很多很多孩子注定要过一种没有百分百参照系的平凡的人生,每个人都应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幸福生活,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精彩,我们都希望活出自己的精彩,因为每个人生都是不一样的。做最好的自己,难道不是更切实可行的目标吗?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确立的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才是把时间线拉长,来观照教育。
大学亦是如此。
耶鲁大学尤其强调文科和艺术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在耶鲁,本科生三年级后才选专业,而且只要选购36门课就可以毕业,不做毕业论文。因为,学校不想让学生用全部时间来准备考试,以至于耽误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哈佛强调其本科教育是“非职业专科”,也就是说,一名本科生可以对商业和金融感兴趣并修很多这方面的课,但哈佛并没有一个所谓商业或金融的本科学位授予他。
普林斯顿的学生无论最后获得哪一种学位,都需要修足够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以及基本的理科课程。
即使在盛产科技新秀的斯坦福本科实行的也是通识教育,学生必须在9个领域完成必修课,包括文化与思想、自然科学、科技与实用科学、文学与艺术、哲学、社会学科与宗教思想。
这几所大学的共有的情怀是,让学生了解世界、拥有应付复杂生活的本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而这,会给学生的人生长跑带来持久的后劲。
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曾说,大学从事的是人的教育,在这里能够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清晰的头脑、想象力等个人成功所必备的品质,而具有这些品质的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保证。
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认为,大学的使命包括:发现和产生各领域的新知识,传承、传播、再阐释、校准已有的知识;此外,要提供探寻真理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考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毕业50年后仍能从中受益;大学还要教会学生对复杂世界进行分析和道德判断,使他们对自己和其他社会成员有更好的理解。
美国科学家、教育家柯南特道出了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第一是公民教育,第二是良好生活的教育,第三是职业教育。第一个目的,在于实现美国传统的理想,以确保社会的发展。第二个目的,在于培养未来的公民,使其过有效而满意的生活。第三个目的,在于发现和教导各类才能者,引导其进入适当的职业途径,以创造高度工业化的国家。
为适应“高等教育”做准备,高考的风向也变了。中学教育及家庭教育是要做出调整了。(18.02.07《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