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增量市场,不做存量或下滑市场;做新兴或蓝海市场,不做红海市场

现在正在下滑的市场,围绕中产所设计的市场,比如网红餐厅,比如BBA的中低端车,比如贵族学校,比如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各个行业的效益下滑,导致的结果就是中高层的这些中产收入都出现大幅度下降,包括房产价格下滑;

未来会新增的市场,比如单身人群,比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市场,围绕这些人群的产业在不断快速发展;

围绕ai的市场,这是新兴的市场,完全没有竞争的市场,所以这样市场值得去做;

为什么普通人创业选择最多的就是咖啡店,奶茶店,火锅店,快餐店,这些行业为什么不值得去做呢?

首先,这是具有极大的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产业,只能覆盖方圆3-5公里,很难做大;

其次,这些品类很难长期持续火爆,因为没有竞争壁垒,很容易被同行学习,然后就会进入到同质化竞争;

破局是要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让更远的人知道,扩大人群范围,这样就能够要持续的新增流量进来,就能够持续火爆;

这就是选择生意的逻辑;

巴菲特和段永平为什么会坚定的认为苹果是一个好公司呢?

这个答案只有同时用过苹果和其他品牌手机的人才会有深刻的体验;其他品牌只是在卖一个手机,只是一个产品,它竞争的是硬件,比如摄像头像素,比如芯片,比如内存,比如更薄、折叠等;

但是苹果是在做一个系统,系统的最大价值是他在影响用户的行为习惯,甚至思维习惯,就如同吸毒一样,使用他的人会上瘾,一旦养成了习惯,就很难再摆脱;

但是产品很容易会被替代,但是系统却很难;

做产品很容易,或者说技术的东西可以通过持续模仿学习很快就能追上;但是系统的底层除了技术之外,更多的是对于人性底层的认知,它是围绕人性来设计,而且它能够从每个细节上来符合人性,这样才能让用户爱上这个系统;

比如今天小米可以很快的模仿保时捷和法拉利的外形色彩等,但是这些工业巨头背后上百年所沉淀的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安全驾驶的理解,这些短时间是无法取代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看小米所吸引的用户都是什么群体,一定是那些感性的,对于汽车与安全理解很浅显的人群,但是这些人也是比较容易变化的,因为汽车是一个长期驾驶体验的集合,不是2个小时发布会的热血沸腾,所以真正考验小米的是未来几年第一批用户的真正体验累计效果如何;

我也曾经是小米手机的用户,但是中间出现过的几次问题后,我对这个品牌就失去了信任,就再也没有买过其产品;

好在的是中国用户群体足够大,第一批小白用户为小米贡献了经验,贡献了第一桶金,用这些用户的奉献堆出了小米手机后续的更新迭代,当然今天可能已经很好了,今天的手机大多数用户都是很满意的,但是第一批用户已经离开的;

也就是说它很难形成长期持续的忠实用户,这是觉得一个品牌能否成为如苹果一样伟大的核心本质;

我不够有钱买不起保时捷,可以尝试买个小米su7,但是真正足够有钱了,我肯定还会买辆真的保时捷的,这是人性的本质;

所以手机用户最终极的选择都会选择苹果,所以苹果才能成为伟大的公司,所以段永平和巴菲特才会愿意一直持有苹果?

那我们可以再来对比中美的经济,为什么英伟达能够成为全球一家突破4万亿美元的公司,我们为什么诞生不了这样的公司呢?

其实这就是底层的制度与文化,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那与资本的逐利就会存在巨大的分歧,或者说资本逐利的打法一定在我们这本不能得到完全的发挥,所以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我们就能看到背后的本质差别;从投资与财富的角度,我们一定是选择更符合投资收益的立场;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就能够深层次感知到巴菲特所说的常识价值,只有从这些角度来剖析,我们才能知道如何选择一家好公司,什么样的公司与行业才能有长期的投资价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