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刚认识我的时候觉得我怎么样?”
“为什么突然这么问?”
“最近又有一个人跟我说,‘刚接触你的时候感觉你挺高冷的,熟了以后发现你还挺好的。’已经有十几个人这么跟我说了。”
看着朋友苦恼的表情,我想到前不久另一个朋友也跟我倾诉:“不熟的人都以为我不好相处。”
他俩的共同特点就是不爱说话。
确实,在生活和工作中,性格比较安静的内向者,更容易感到被误解或者排斥。只是不爱说话,却被人误解为不礼貌;只是喜欢独处,却被人看成是孤僻;努力工作,却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因为社会文化是推崇外向的,外向者给人的感觉常常是积极、热情、友好、善于交际。似乎能说会道的外向者总是能得到他们的资源,即使他们“只说不做”。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觉,那么你就是一个内向者。《内向者沟通圣经》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也许你也尝试过改变却徒劳无功,那很有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相比于天生的外向者的励志演讲,内向者的成功经验更具有参考价值。因为那些侃侃而谈的演讲者根本不了解你内心的苦恼与挣扎。
《内向者沟通圣经》不一样。作者是美国著名的职场人力资源开发专家珍妮弗·康维勒,她亲自采访了来自多个行业的100多位内向者,寻找他们的成功经历,总结出简单易行的4P法——preparation(准备)、presence(展示)、push(推动)、practice(练习),帮助内向者化劣势为优势,逆袭职场。
其实,珍妮弗·康维勒本人是一个非常外向的人,但她被誉为“内向型人格之王”,为什么呢?来看看她的背景。
首先珍妮弗从事培训、咨询工作超过25年,为数百家政府机构和著名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包括我们熟知的通用电气、美国航空航天局等。她接触了数千名领导者,其中,内向型领导者对4P法的反响相当好。
其次,珍妮弗还是职场专栏作家,为《美国退休人士协会会刊》、人力资源协会和《亚特兰大宪法日报》撰稿。她通过和读者的互动了解到更多关于内向者成功的故事。
最后,珍妮弗的丈夫是一个典型的内向型领导者,35年的婚姻生活,让她体会到内向者安静的力量。
可以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珍妮弗都在和大量的内向型领导者在接触。也难怪她可以获得如此多的样本和案例。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珍妮弗发现成功的内向型领导者都有一个共性。他们对自己的内向性格毫不避讳,甚至还会在这个话题上聊很久。他们会把内向性格当作一个商业问题,寻找突破点,制定策略并执行计划。
第一步 了解自己的性格
内向和外向没有一个绝对的分界线,也很少有人是完全的外向或是内向。做过性格测试的人都知道,内外向的评判是有多个维度的,一般测出来的结果是一个百分比或者是一个倾向,告诉你性格的内/外向占多少百分比,或者偏向于哪一种性格。例如下面这个表格,列举了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的典型特征。
可能你看到了这些典型性格特征,才意识到自己的内向性格,也有可能在左右两栏之间难以抉择。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人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都有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倾向。
我们要知道的是,内向只是一种偏好,并不是一种问题。关键是看清性格背后的优劣势,将潜在的危机转化为改变的契机。
第二步 分析内向性格的优劣势,找到问题所在
内向者给人的感觉常常是沉默的,这并不是坏事。沉默可以避免说错话,也可以让你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别人。《首席信息官》杂志曾刊登了一份研究报告,高管们认为,缺少共情能力是现代领导者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商业经典《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研究发现,许多成功企业在过渡时期的时候,都拥有一位“第五级”性格特征的领导者。他们专注结果,却又低调谦虚,不爱出风头。这些特点非常符合内向者的特征,相比于外向者,他们具有更高的专注力。
而且,内向者经常反思,深思熟虑之后才会行动。
“小王啊,我想了想,前天我们讨论的A方案,还是C方案更好。你再重新通知一下客户吧,后天活动就要开始了,抓紧时间啊。”看着领导远去的背影,小王内心一万匹草泥马奔过,“为了通知这300多个客户,老子可是连续加了几天班呢。我辛苦点就算了,这样出尔反尔,客户又要骂了。”这情况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小王也向领导反映过,却依然会收到这样的临时紧急变动。
如果你也遇到过和小王类似的经历,就会深有感触,有一个擅长思考的领导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当然,内向者也会遇到问题。
他们喜欢安静地待着,觉得不说话是一种正常的状态,但这却常常引发别人的误解。有的人会关心地问:“你怎么了,不开心么?”有的人则会恶意揣测:“这人不说话,是不是在动什么歪脑筋?”内向者喜欢先倾听别人的意见再发言,这也容易被误解为思维不敏捷、反应迟钝、拖延甚至是不愿出谋划策。
对于内向者来说,和别人相处是消耗能量的,长时间待在人多的地方,他们会感到疲惫。有时候逼迫自己表现出外向、健谈的样子,还会引起身体上的不适。但是为了维持形象,他们必须克制自己的不适感,不让别人发现,这让他们感到压力。
内向者一般不愿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也不愿花太多时间在人际交往上,他们更专注于工作本身。但是“只做不说”有时候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特别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爱表现也可能错失晋升机会,并不是每一匹千里马都可以等来伯乐。
这些问题你可能已经遇到过,也可能还没有。总之,找到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如果你知道有些问题未来会出现,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曾说: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第三步 化挑战为机遇:4P法
1 preparation(准备)
上学的时候,老师都会布置预习作业,但是真正去做的同学却很少;工作以后也是,大部分人都爱临时抱佛脚,最后只能赶鸭子上架。其实,人与人的差距就是在准备阶段拉开的。充足的准备不只是增加你应对突发状况的信心,还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拿公众演讲来说,从材料准备到心态调整,都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 材料准备
要点:重点要少,故事要多,不要照读幻灯片
听过演讲的人都知道,对着幻灯片照念的演讲只会让人昏昏欲睡。戴尔的市场经理凯文·史密斯形容地很贴切:“听众们是来听你讲一讲如何解决他们的问题的,而不是来听你表演‘幻灯片卡拉OK’的。”
让人印象深刻的演讲,是反复强调重点的、有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千万不要给听众塞太多重点,3个足够了,然后配上大量的故事。《故事思维》的作者安妮特·西蒙斯说过:“如果你想让某个人接受你的某个主张,并且在生活中实践它,就讲个能打动他的故事吧。”
- 自我准备
要点:勤练习,早到达,放轻松
排练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记得有一次,我向一个英语演讲很厉害的同学请教经验,她给我讲了小学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的故事:“那时候我很害怕,因为从来没有上过台。然后我就只能死命背,背到什么程度呢?真的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了,以至于我比赛的时候,背串了,有两段重复了!我下台了才反应过来。”不要只羡慕别人台上的风采,要反思自己台下的懈怠。
当然,即使准备地再充分,也还是会紧张的。曾有一个统计表明,人们对公众演讲的恐惧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来缓解紧张情绪。
首先,一定要提前到达演讲现场。不是提前五分钟、十分钟,是特别早到现场。有些人喜欢掐着时间点赶到现场,这就很容易引发紧张和焦虑。有充裕的时间,就不用担心迟到,还可以给会议组织者留下好印象。
另外,在演讲之前,可以做一些放松大脑的仪式。比如听舒缓的音乐,做缓慢的深呼吸,还可以想象美好的场景,想一想听众微笑的面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以及精彩的回答。
沃伦·巴菲特曾说:“公众演讲能力既可能成为我们最大的资产,也可能成为我们最大的负债。”是资产还是负债,看你如何把握了。
2 presence(展示)
展示领导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让别人知道你的存在。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①学会委派工作
布鲁斯是一个软件设计师,一次他和老板一起参加了商业展览。布鲁斯负责寻找潜在客户,通过谈话把客户带到公司的展台,之后就由老板继续跟进。他尝试了几次都失败了,没说几句客户就走向了别的展台。这时候老板及时做了个决定:他们互相转换角色。老板负责接待,把客户引导到公司的展台,接着由布鲁斯解答技术疑问。后来他们走出困境,公司收获了一些潜在客户,布鲁斯的才能也得到了利用。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经过这件事情,布鲁斯打心眼里佩服老板的机智和果断。
委派任务是新任管理者最难掌握的技能,但这又是最需要学习的技能。布鲁斯的老板给他安排了合适的任务。这也是委派任务中最难的部分,了解员工的性格特征和能力水平,并指导他们完成任务。
珍妮弗总结了一些常见的顾虑,可以帮助你克服委派障碍。
② 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
萨沙是一个安静的领导,比起表达,她更擅长观察和倾听对方,于是开会的时候,她会绕着会议室叫出成员的名字,问他们有什么看法;鲍勃是一位首席执行官,他与下属开会会焦虑,于是他就认真做笔记来克服焦虑,没有想到,过了几个月,这些笔记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还给下属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一箭双雕;玛丽是一个团队的领导,不喜欢群体社交场合,于是她特别选择了一对一的谈话形式,加深对团队每一位成员的了解。
这些内向型领导者都通过创造性的适应方式,扬长避短,解决了问题,展示了他们的领导力。
总之,领导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唯一标准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3 push(推动)
说白了就是走出舒适区。 “舒适区”这个概念火起来也有几年了,搜索这三个字,“如何走出舒适区”的方法一抓一大把,但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如果你总是迈不出那一步,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目标定的太高,超出能力范围太多,结果导致造成心理不适感太强。爱默生曾经说过:“去做你最害怕的事。”我倒是觉得,可以先从“去做你稍微害怕的事。”开始。
打个比方,内向者想要建立自己的人脉网。如果一开始就把目标定成:在宴会上主动认识10个陌生人,却怎么也做不到。不妨把目标改成:和社交高手待在一起,通过他们来结交新朋友。这个就容易多了,也更容易迈出第一步。
比较适合内向者建立关系的技巧还有:办事情经过客户所在地方,顺便拜访,以维持老客户的关系;排队的时候和周围人聊一聊,锻炼自己的主动性;担任社团组织的志愿者,以认识更多志趣相投的人。这些都不会一下子让你暴露在聚光灯下面,但也突破了舒适区。
4 practice(练习)
练习,练习,再练习,然后就会产生不同。
但是这里的练习,不是盲目的练习,不是无脑地重复。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下4P法,是一个闭合的圈。
练习是4P中的最后一个步骤,其实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前三个步骤的总和。一次练习就是一次准备、展示、推动,以此往复循环。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不断地反思、总结、进步,才会量变引起质变。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外向者的性格看似更吃香,但并不是说内向者就没有机会。据统计,有40%的领导者和企业高管是内向型人格,包括举世闻名的沃伦·巴菲特、比尔·盖茨、钟彬娴、凯瑟琳·格雷厄姆、特蕾莎修女、亚伯拉罕·林肯、马丁·路德·金,都是天生的内向者。这个名单可以列到无限长,所以你并不孤单。
同为内向者的你,凭什么不能成功?性格不能改变,却可以管理。认识内向性格的特征,识别潜在的障碍,通过4P法把拦路石变成垫脚石,一步步走向高处。跟着《内向者沟通圣经》一起探索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