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在他的《国史新论》中曾说:“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这句话对诸葛亮的评价相当高,当然离开了诸葛亮这一角色,三国的确失色不少。但是相比诸葛亮的光芒万丈,诸葛家族的另外两个人物就有点籍籍无名了,主要是诸葛亮太过于耀眼,遮住了其他诸葛家族人的光芒。
其实与诸葛亮同时代的就有他的族弟诸葛诞,更有他的胞兄诸葛瑾、胞弟诸葛均。诸葛家族龙虎狗都是英雄人物,诸葛亮为卧龙,自然是龙,归蜀,诸葛瑾为虎在吴,诸葛诞为弟是为狗,在魏。龙虎狗的比喻,也可以看出世人对三兄弟评价的高低。只不过身为狗的诸葛诞并不是贬义,此狗尾功狗,是魏国有名的战将,诸葛诞出仕于曹魏,曾担任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征东将军、司空,与夏侯玄、邓飏、田畴友善,俱有声名,在当时并称为四聪。可见这个诸葛诞不是一无是处。 其实,诸葛家族在东汉末年算得上旺族。诸葛诞的父亲诸葛丰曾经是司隶校尉,诸葛诞应该是沿袭了祖上的荣光,所以在魏任职,但究竟何时入士,没有明确的记载,曹操在世的时候,没有与诸葛诞有交集,至少没有留下史料记载。这个可能因为当时的他尚年轻,而且曹操身边有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等人才济济,诸葛诞应该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层次。又或者是诸葛诞为官较晚,在明帝的手里,诸葛诞颇有沉浮。
由于缺乏史料记载,诸葛诞和诸葛亮的关系到底如何,不得而知,论关系,他们是平辈,是叔伯兄弟,但没有诸葛诞父亲的记载,而诸葛亮少年丧父,但其父亲诸葛圭也曾任官,后又投奔叔父诸葛玄,但均没有和诸葛诞交往的事情,估计是迁徙等原因,相交应该不是很密切,但是相互知道是可能的。
明帝曹睿不大喜欢诸葛诞,认为他们有沽名钓誉、追求浮华之嫌,免去其官职。曹芳继位后,复职诸葛诞,并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复得重用。诸葛诞应该是忠于曹魏的,但随着曹魏司马氏根基渐稳,开始铲除异己,诸葛诞感到了威胁,最开始也许是为了自保,后来没有办法就只能逼上梁山造反了。 诸葛诞是随着好友邓飏、夏侯玄等先后被诛杀而感觉到不安的,毕竟唇亡齿寒,此时恰好诸葛诞在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中有攻,获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司马氏对这样的人也是有戒心的,诸葛诞于是在封地收买人心,又蓄养数千死士,发展队伍以求自保。256年,诸葛诞以东吴有意进攻为由,向朝廷要求增兵十万和沿淮河筑城抵御。此时司马氏已经完成了对他的考察,认为诸葛诞不会支持司马氏,极有还会影响日后司马氏的武装夺权。257年,司马氏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想借诸葛诞入朝时将其诛杀。本来已经提心吊胆诸葛诞接得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提前发动叛变,杀扬州刺史乐綝,派吴纲领儿子诸葛靓和牙门子弟到东吴请求援兵。司马昭则率军征伐诸葛诞,包围了诸葛诞盘踞的寿春;但随着城中粮食渐渐枯竭,东吴的救兵又没有前来,诸葛诞在率领数骑逃出寿春,被大将军司马胡奋手下士兵杀死并诛灭三族。奇怪的是,此时的东吴没有做出响应,否则司马昭必不能如此快镇压此次叛乱,而诸葛诞没有准备退路也是其必然失败的原因。
不过,诸葛诞的失败倒并不意味着他整个家族的毁灭。儿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叛乱时,诸葛诞想获得东吴的支持,被送至东吴当人质。后来诸葛诞兵败被诛杀三族,他就投降了孙权,担任右将军。期间,诸葛靓一直感吴大恩,拼死效命,颇有名声。后来司马氏灭孙皓,他重新又到晋朝司马氏下面,但诸葛靓一直不应命为官。后再召为侍中,仍然不接受。后诸葛靓回到家乡,仍因晋室与他有杀父之仇而终身不面向洛阳方向而坐。不过司马氏也没用对其进行再追究。诸葛靓的两个儿子没有像父亲那样坚持,诸葛颐,诸葛靓长子,弱冠知名,官至太常。诸葛恢,字道明,诸葛靓次子,在东晋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不过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当了皇帝,就是晋元帝。只不过他还记不记得自己的外祖父与曾外祖父就不得而知了。
534754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