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打开朋友圈无外乎都是与读书相关的话题。说到底谁都知道读书是好事,但真正能静下心来将阅读进行到底的,应该不会太多。
关于阅读的文章写得不多,我一直觉得这是专业性的写作,我不敢轻易下笔。即使写也只是蜻蜓点水,浮于浅表,泛泛而谈。相比于专业话题的写作,我更喜欢随性而写。天马行空,率性而为。我觉得写作真的就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仅此而已。
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遵循自己内心对阅读的渴望,一点浅薄的认知,随心所欲写几段文字。算是自己对世界读书日的致敬,也算是纪念自己的阅读岁月吧。
在我对阅读的认知还停留在空白的时候,有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震动。从那件事情中我无形中感受到了阅读的力量可以带人们走向无限广博的世界。记得那是三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堂上,老师让我们用“宁可……也不”造句,当我们故作沉思,百思不得所解的时候,我们班有位虎头虎脑的叫易智慧的男生举起了手,说道:“朱自清爷爷宁可饿死,也不吃救济粮。”当时我们全班同学都惊讶极了,朱自清爷爷是谁,他怎么会认识朱自清,还叫他爷爷?救济粮又是什么鬼?真是令我们匪夷所思,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可想而知,老师对其赞赏有加啦,在赞赏他的同时老师告诉我们,是因为易智慧看了很多书,才知道朱自清爷爷宁愿饿死,也不吃救济粮。当谜底揭开后,对我的冲击力还是挺大的。原来在课本之外还有更辽远的世界,从此我对课外阅读有了启蒙式的认知。
在村小上学的时候,有位特别漂亮的学前班老师。冬天来临了,总喜欢搬个板凳在走廊下看书。冬日里金灿灿的阳光照射着她那张鹅蛋脸,是那样白皙、那样安宁。我们对其非常好奇,时不时的凑过去,在书上瞄上几眼。后来的后来,我们一群孩儿经常围在漂亮的老师身边听她给我们讲故事。她用甜美的嗓音,把故事讲得特别唯美,特别动听。这听书的经历算是在我心底种下了阅读的种子,从此以后对课外书有了渴望。
有了渴望之后,就会想办法去搜寻“猎物”。记得那时语文老师强烈要求我们每人准备一本新华字典,当时的新华字典得到新华书店去买,定价是1.5元。当接到老师的“指令”我就盘算好了,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买一本课外书,哪怕是小人书也行。于是我软磨硬泡,那几天也表现得特别乖巧,放学也不贪玩了,一回到家就干这、干那,希望老妈高抬贵手给我钱买字典。当老妈给我钱之后,飞也似的往镇上的新华书店跑。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书店,特别兴奋,激动。当跑到书店往柜台上一瞧,令我特别失望,新华书店没有什么书,连小人书也没有。都是一些工具类的书,但也少得可怜,各种挂在墙壁上的画倒是不少。我只好老老实实地把新华字典买回来了。
在我的阅读记忆中,还有一位不可或缺的同伴为我打开了阅读之门,那就是春梅。她有位在县城当官的亲戚,每次春梅去一趟城里都会带一些小人书回来。这对我们的吸引力太大了,于是我们经常会去春梅家看书,但有时不是那么顺利,她总会以各种理由拒绝我们。看过很多的小人书,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作者写的《绝唱》,后来我们还看了以《绝唱》改编的电影,特别感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上初中了,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各种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什么《知音》、《伴侣》、《家庭》、《故事会》纷纷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后来借由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祖国的大江南北,海外的图书也涌了进来。琼瑶的言情小说很受欢迎,我们看得是最投入的。八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哪个人不曾在心底憧憬自己也拥有琼瑶笔下那样的爱人呢?
后来毕业了到了长沙,周敏哥哥、姚青嫂子夫妇俩在轻工业研究所工作,家里有很多藏书。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看外国小说,《情人与项链》、《简爱》《茶花女》还背着他们在晚上偷偷看过《废都》、《金瓶梅》。哈哈,那可是禁书,从今天看来,那些书但并没有对我起什么坏的影响,我依然是三观正的人。
毋庸置疑,每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人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小的时候,因为妈妈勤快能干、持家有道,我没有在吃、穿方面受过委屈。但由于很多的客观因素让我在课外阅读上的渴求没有得到满足,到现在都让我深受“其害”。看见书就会买,以此来弥补少时的饥渴。特别是子卓开始爱上阅读,经常逛书店,看见喜欢的书就会买,有时仅仅因为喜欢某个书名,毫不犹豫地会买下来。现在买书很方便,京东、亚马孙、当当、淘宝、二手书等等都可以买到好书。每个月都会买,有些书随手翻翻,有些书会反复看,有些书根本没有打开,买的时候仅仅因为喜欢。
早些年到家里来装有线电视、或者宽带,空调的人,看见房间的书柜、书架上的都有是书,脸上的表情很是疑惑不解。是啊,陋室一间,唯有书可以撑起我的门面。
生活在继续,阅读从未止步。倘若阅读能够成为一种生命的自觉,就能实现精神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