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义务教育英语课堂标准》有感(一)

    对“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思考

    在我自己的各种课堂设计中,评价一直都是一个不太顺手的部分。日常课的评价有时甚至会沦为维持课堂秩序的工具;公开课、展示课的评价设计会更用心一些,但能够贴近主题已然不错,如果能做到让学生参与其中便已是很尽力了。如何才能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引导学生成为各类评价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自觉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进而又该如何激发评价反作用于学习学习热情的功能?如何让学生对评价结果的指导意义重视起来呢?

    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不知道。仔细考虑过后,我发觉核心矛盾应当是我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加之我在设计教学时对评价的作用没有提出更高的期许,所以造成了我对这个重要课堂构成的忽视。

    从评价该有的作用来倒推思考,“学生应当重视评价结果,并利用其改进学习”,那“评价结果”自然应当能够客观及时的反映当堂课学习的结果,绝不仅仅是用来体现哪个小组回答问题多,哪个小组听讲认真。这个结果应当更加具体,与学习内容有直接且紧密的相关性。

    另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的实用性也引人深思,如果想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受到评价结果的“指导”,那么这个评价体系就应该关注到每个人,评价到每个人。从这个角度出发去思考,生生互评、组内互评、自评都要优于教师评价。而这也更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设计、参与、合作”,但这也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学习者本身的评价能力以及对评价标准的主观认知。

    我所面对的学习者年龄为6至12岁,认知水平有限,如果我所设计的评价方式过于复杂,或超出这个年龄儿童的认识水平,不仅评价所期待达成的结果会落空,甚至还会影响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