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红尘修行的鱼儿-《论语新解》第366天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孔子说:“仲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背景解析:

1. “由”是谁?“由”即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他性格刚直勇猛,但有时过于率性,孔子常针对他的特点因材施教。

2. 孔子的感叹孔子这句话既是对子路的点拨,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感慨。他认为当时真正理解“德”的本质并能践行的人非常稀少。“德”并非表面知识,而是对仁义的内在体悟与持守。

3. “德”的深意在孔子思想中,“德”是修身、齐家的核心,需通过长期自省与实践来领悟。比如《论语》中强调“据于德”(以德为依据)、“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最高的德)等,说明“德”关乎生命整体的境界。

4. 现实针对性孔子可能暗示子路:不要满足于勇猛或表面功夫,而应深入体认“德”的精微。同时,这也是对时代风气的不满——人们或追逐功利,或空谈礼节,却忽视了德的根本。

延伸思考:

- 此句与《论语》中其他感叹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呼应,反映孔子对道德衰微的忧患。

- 宋代朱熹注解说:“德难于知,故知者鲜。”指出真正知德需克服浅尝辄止的习气。

孔子此言至今仍引人深思:在信息爆炸的当代,人们对“德”的认知是否依然流于表面?是否能在复杂社会中坚守对德的实践?这正是儒家思想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切中要害的问题。孔子感叹“知德者鲜矣”,而在价值观念更多元、更复杂的现代社会,探讨“德”的意义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加重要。

“德”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可以从个人、社会、乃至全球三个层面来理解,它不再是僵化的道德教条,而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软实力”和“稳定器”。

一、对个人而言:德是“导航系统”和“幸福资本”

1. 在复杂世界中的“道德罗盘”: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价值多元,时常面临道德困境(例如AI伦理、商业竞争中的灰色地带)。内在的“德” —— 包括诚信、正直、责任感 —— 能帮助个人在迷雾中做出判断,坚守原则,避免迷失方向。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内省不疚”,问心无愧带来的内心安宁。

2. 真正的“社交货币”与信任基石:在高度协作的社会中,个人的信誉是其最宝贵的资产。一个被公认“有德行”(可靠、诚实、友善)的人,更容易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获得合作机会。这种信任资本远比短期利益更有价值。

3. 获得持久幸福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证实,专注于物质占有、竞争比较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而通过美德实践,如帮助他人(仁爱)、恪尽职守(忠)、追求卓越(智),所能获得的成就感和意义感,是更深刻、更持久的幸福。这与儒家“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思想不谋而合。

二、对社会而言:德是“隐形基础设施”和“黏合剂”

1. 降低社会运行成本的“润滑剂”:如果社会成员普遍具备基本的公德(如守法、排队、爱护环境),那么用于监督、执行法律的成本将大大降低。诚信体系能极大减少交易成本。反之,一个“缺德”行为泛滥的社会,将陷入“人人自卫、互害”的困境,治理成本极高。

2. 维系社会信任的“黏合剂”:社会本质上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当我们点外卖、网上购物、将孩子送去学校时,都基于一种对陌生人职业操守和社会规范的基本信任。这种普遍存在的“德”,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根本。当这种信任崩塌时,社会就会陷入危机。

3. 对冲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缓冲器”:现代市场经济鼓励竞争和个人成功,但若毫无节制,会导致贫富分化、人情冷漠。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可以引导人们关注公共利益,承担社会责任,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三、对全球层面而言:德是“共生智慧”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着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人工智能伦理等共同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无法单靠一国之力或纯粹的技术方案,更需要一种超越国界的“全球性品德”:

* 负责任:对地球和后代负责。

* 尊重:尊重文明多样性。

* 合作:寻求共赢而非零和博弈。

这可以看作是儒家“仁民爱物”(仁爱人民,爱惜万物)思想在更大范围的扩展。

古今之变:“德”的现代性转化

必须承认,现代的“德”与孔子时代的“德”已有不同:

* 从等级性到平等性:古代之德常与等级秩序绑定(如“三纲”)。现代之德更强调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

* 从单一性到多元性:不再有唯一的道德权威,而是在尊重普世价值(如人权、尊严)的前提下,允许多种价值观的共存。

* 从强调服从到强调理性与批判:现代人践行美德,更多是经过独立思考和个人选择后的自觉行为,而非盲从权威。

在现代社会,“德”的意义非但没有减弱,反而以一种更基础、更深刻的方式呈现。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

* 对于个人,它是一种深刻的智慧和强大的内在力量,帮助我们在复杂世界中安身立命,获得真正的成功与幸福。

* 对于社会,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和无形的资本,决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运行效率和可持续性。

孔子若活在当下,或许仍会感叹“知德者鲜矣”,但他所指的“知”,一定是知行合一的深刻理解和切身实践。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对“德”的追寻和践行,或许正是我们应对现代性困境、构建更有温度、更值得生活的世界的关键所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