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完袁露《桥》这堂课后,感受是被语文课堂的“张力”,它不只是一篇课文的讲解,更是一场关于责任与抉择的沉浸式精神洗礼。
老师没有停留在段落划分或词句分析,而是用“洪水逼近时的每一分钟”为时间轴,引导学生走进老支书的内心。当学生们通过“揪出小伙子”与“推他上桥”的细节对比,突然哽咽着说出“老支书早就做好了和儿子一起留下的准备”时,我才真正明白:好的语文课能让文字“活”起来,让人物的精神穿透纸页,直抵人心。
更触动我的是课堂结尾的升华——老师没有直接总结“舍己为人”的道理,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像桥一样的人”:暴雨里疏导交通的交警、疫情中值守的社区工作者、为了抢救学生而倒下的老师……这一刻,课文里的“桥”不再是具象的建筑,而成了一种守护他人的精神符号,让“责任”与“担当”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感知、可学习的榜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