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冷。
小时候,怕冬天。
怕冬天早上起床,掀开好不容易焐暖的被窝,穿上零度以下的衣裤,用热水瓶里的水融化冻成波浪形薯片的毛巾,擦把脸。
但最怕的,是冻疮。
脚趾、手指是重灾区。耳垂也生过冻疮,但我用自己的耳朵反复试验,发现一个规律:如果让耳朵一直暴露在外,不遮不捂不摩挲,由它挨冻、“解冻”,就不会生冻疮,这个方法很管用,我耳垂的冻疮就这样“根治”了。
但这个方法显然不适用于极地气温。我叔叔曾在黑龙江黑河(瑷珲)插队,据他说,当地一些猫是没有耳朵的,牠们的耳朵在外冻“脆”了,钻猫洞回家时,耳朵被“刮”掉了。想想那些猫蛮可怜的,但当年听叔叔讲这件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笑了一下。长大了才知道,那是黑色幽默效应。
二
大学时代我们接触的第一位外教叫Mary Knapp,威斯康辛州沃索市人。她说:我们老家冬天很冷,降温速度极快。举个例子:你要是去另一个村子走亲戚,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话,从家里出发时,也许不太冷,你大意了,没穿够衣服,路上气温骤降,你就可能冻死在半路。
全班沉默,都在努力想象,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尤其是我们班的“小广东” -- 钟天祥。
Mary接着说:我再说一件真人真事。我们有个邻居,要出去买菜,刚走到门口,挂在屋檐的一根冰凌掉下来,正中他的天灵盖,把他扎死了。
班上好些同学,包括我在内,突然笑出声来。但马上意识到不妥,赶紧收声。
Mary说:那个人死了,你们居然笑了!这是怎么回事?不过,不必感到内疚,当时街坊们也觉得这件事太离奇了,第一反应也是噗嗤。这就是“黑色幽默”。
原来,那节课,Mary要讲黑色幽默,老家的故事,只是铺垫。
三
生在手上的冻疮,最让人遭罪。
冻疮患者的皮肤在遇到寒冷、潮湿或冷暖急变时,局部小动脉发生收缩,久之动脉血管麻痹而扩张,静脉淤血,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病。(《互动百科》)
冷的时候,反正“麻痹”了,没啥感觉,要命的是“化冻”,一般发生在中午,痒得钻心,得时不时挠一挠,严重影响吃饭和休息,看书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我爸也有冻疮,但他忍耐力极强,不会像我那样用言语和神情表达痛苦。有时,他看着我的痛苦状,万般无奈地说:“我要是能代你受这个苦就好了,但做不到啊!” 为了救急,他将旧毛巾缠在一块窄木板上,搁在我大腿上面,这样我吃饭时,实在痒得不行了,就可以停下来,将手背在那块粗糙的毛巾板上摩擦几下,止痒。
爸妈还找来各种偏方,帮我预防或治疗冻疮,辣椒、生姜都试了,都没用。有一个偏方,够“偏”的,说是将冬天的雪水放进一个瓶子,密封,等到盛夏,打开瓶子,把雪水涂抹在易生冻疮的部位,冬天就不会生冻疮了。太不科学了,我们没试。
还有一个偏方,偏得更离谱:盛夏,太阳最毒的时辰,到“开放式”粪缸边上,将手上易生冻疮的部位,在缸沿使劲摩擦......
我爸说:那么热的天气,粪缸臭气熏天,从旁边经过都得屏住气,他还让你蹲下去,笼罩在臭气中,然后在被粪尿反复污染的缸边,使劲蹭你的手......这不是恶作剧是什么?
四
我算是幸运的,冻疮症状是局部红肿、微痛、奇痒,不像有些同学(女生居多),整个手背肿得像红馒头,“馒头”上还有一块块深红色的“枣斑”,皮肤非常脆弱,一碰就破,一破就感染,久久无法愈合。
母亲的大学同学万老师说,她小时候有个小伙伴,到了冬天两手手背就肿得像嵌枣馒头,有天课间休息时,几个朋友轮流踢毽子,她踢完一轮,站在旁边看同学踢,那位同学一边踢,一边扬手,转向时,万老师的这位朋友闪避不及,那孩子的小手指刮破了她的冻疮皮,结果得了败血症,差点送命。
五
那个故事,让我深感震惊,所以一直记得。
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是我小舅舅说的。
小舅舅多才多艺,乐器当中笛子和口琴是他最拿手的,讲的鬼故事也是最精彩的。果然,他后来被评为南京市“故事大王”。当然,公开表演的,都是正能量的故事,跟鬼无关。
他所在的演出团体曾去郊区劳改营“送春风”。劳改营设在采石场,劳改犯们的工作就是......采石!
表演完毕,演员可以跟“犯人”交流一下。有个长相很清秀的小伙子主动过来跟小舅舅攀谈。原来他是某乐队的大提琴手,因“生活作风”问题被判劳改。
小舅舅注意到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指尖变形、指节粗大,感到一阵揪心的痛,问他:“你的手......”
大提琴手头一低,眼泪扑漱漱地掉了下来:“唉,再也拉不了琴了。”
六
说到手与劳改的关系,再度想到电影《冷战》。
男主人公维克多是一名作曲、编曲、指挥、钢琴师。
最后,他“为了爱情”,重返波兰,被抓,判劳改,罪名是“充当英国间谍”。等到女主人公接到消息,赶去劳改营探视时,他的一只手已经废了。
这部电影拍得不煽情,残废的那只手,一直没有特写镜头,也没有交代他的手是怎么受伤的。似乎是出于对这个人物的尊重:维克多为人很低调,是苦水往肚子里咽那种性格。他不会向公众展示甚至炫耀自己的伤痛,电影尊重他的选择。
我在为了爱情这四个字前后加了引号。
是的,《冷战》是爱情片,它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
但“为了爱情”,其本质,是为了生命的完整。
What used to be vague, ambiguous and equivocal now comes into sharp focus.
Love makes sense: It completes your life.
Life makes sense: You are given one chance, to live out your very own story.
And death makes sense, too: When your soul is walled in, is being crushed, gasping for air, allow it to break free - so you are alive again!
Not to be, so as to be.
And in this sense, death is homage to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