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记载:傅嘏,字兰石,家居北地泥阳,今铜川市耀州区人。他是曹魏时期的思想家。
傅嘏青年时代以才学知名,提出了“才性同”的选人用人观。他的用人观点与他当时政治敌对的人物何晏“才性异”之用人观,是相对立的。傅嘏说,观人要全面的去看,有才气的人德性不一定好,而有德之人才气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他认为才能与本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性好、操行好的人,他的才能发挥出来,就可以做出大事、好事。反过来讲,一个人品性怎样,只有通过他的才能表现,或者通过作出的效果怎么样,方可体现出来这个人的本性,才能实事求是的对此人做出客观的评价。故而,傅嘏的“才性同”论,对后来历代的帝王将相选人用人提供了正确思路和科学的标准。曹操提出的“唯才是举”,其实是对东汉末年重德轻才现象的几分矫正罢了。常言道:有德无才是顶多算次品,而有才无德的人简直是危险品,因为犯罪的都是聪明人,害人的人都是品性坏的人。那么培养一个什么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或者说选用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呢?
当今中国之教育,早已把德才兼备之人作为育人之目标,这也成了国家发展之大计。今天,党和国家办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立德就是牢牢的修炼人的性情,然后在立德之基础上树人,像培植一棵大树那样,夯实其根系,方能长成参天大树。我想为人师者,只需传授给大树怎样适应环境的生长能力罢了,立德树人的过程就是培育“才性同”之合格人的过程。
中国千百年来用人、识人、育人所争论的利弊,以及当代社会教育所秉持的育人原则,可以说在傅嘏与何晏的争论中早已明晰,在此辩论与实践中,傅嘏功不可没啊,这是铜川人民的一个骄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