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碎片
“昨夜的星辰已坠落/ 消失在遥远的银河/ 想记起/ 偏又已忘记……”
终于放缓了生活的疾走。之前在外满世界的跑,我都陌生了自己的家园,直到现在,我用自己母语厦门话跟乡人交流,都需要借助几句国语才能表达完整。可是无论如何,这是生我养我的厦门,这里有无数熟悉而陌生的面孔,现在我终于回来了,他们还好吗?包括那些人,那些物……
人一老了,只剩了怀旧。因为对未来已经没有了企图,已不可能追求新的梦想,更无法再超越过去,他就会回头寻找和回味过往的时光,无论那是辉煌的,或者是平淡的。熙攘的往年越来越远,却感觉越来越近,停下来了静下来了,我直想去寻找厦门的从前。但是:厦门还在,从前没有了。
这是一座轻易就要删除印记的城市,乡土的情怀太缺,对历史的模样没有眷恋,他们甚至让惟一幸存的那段老城墙成了荒废的垃圾堆场——天仙旅社和中梅理发店远去了,同英布店和建成百货退场了,绿岛饭店和新南轩酒家歇业了,第一百货消失了,就连工人文化宫也离去了……中山路的人民剧场刚刚关闭,中华电影院和新华书店正在顽强地坚守着最后的阵地——没有人愿意救赎那些记载老故事的历史实证,却宁愿在它阵亡过后再唱挽歌。
无论如何,我愿向着记忆出发,去看看曾经的老家。也许它是快乐的,也许它是忧伤的。也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
这家不起眼的磨刀店,夹杂在思明北路的骑楼中,它是我记忆中,能够保持店址、师傅(老板)和营业项目50年不变的世纪老店。你晓得吗,自从我童年起一直都看见它,它就从没挪过窝,每经过这家店,都是那位师傅在磨着菜刀剪子。不同的是,刀片有时不是在磨刀石上,而是在滚动的砂轮上飞溅出绚丽的火花……但是,前天在路上遇见这师傅,老迈的他已经步履蹒跚——他磨掉过无数把刀子,却还让那刀在脸上刻下岁月的累累印痕。
这家食杂店,地处在那家磨刀店对面的小巷子口,面积不到10平方米。准确说,它不是店面,而是骑楼里边的一堵内凹处。四、五十年前就是食杂店,现在还是食杂店。或许老板已经换了几茬,物是人非。在闹市大街的一个小小角落,永远就只做同一样营生,其实是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不久前再次经过,它似乎已经放弃坚守,改头换面了。
这间小店面位于思明南路路口最繁华的中山路地段,它经营放大镜、望远镜和一些黑乎乎的工业仪器,是一家从不装修店铺,连店内照明都不舍得,与左右邻店那些光彩耀人的店面成鲜明对比。这是商业街最“丑陋”的店,是唯一敢与冠冕堂皇的所谓高端业者永久对峙的勇者,是坚决停留在旧时代的末代武士。这样的小店竟然挺住了数十载……它不久前突然关门了,很快就变身为馅饼店。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记忆的幕布在无言中落下。
位于大同路中段这家10平方米的刻印社,已走过了50年,现在还开着。早年我将单位需要消耗的大量橡皮印章,都委托给这家刻印社刻制,大约三五天会来店里一趟。以后的近几十年,无数次经过这家小小店面的门前,都忘了它的存在。直到那天需要一枚私章,到处碰壁,才偶然想起这家小店。我站在这家店门口很吃惊,这家店竟还在刻印营业,只是我熟悉的十几位刻印师傅都已不见,只一位年轻外地人把店……
这是厦门最负盛名的竹仔街的“瓷仔店”,大名叫“向阳商场”,其实就是日杂店,在第八菜市附近。它几十年来供给老市区市民生活所需的日常用品,包括锅碗瓢盆、绳竹铁木,以及大量生活必需的小物品,这家店是本地中老年人的最爱。那店名还保留了“文革”的遗风,证明了它几十年打死不退的“恋旧”情结……然而,它退了:它终于不支倒下,没有说再见。
它们的历史永在,但已经没有后来……